Skip to content

吴文光影像笔记82: 阅读村子之3:细节之光

说到在村子的拍摄,日后成为“真实影像”作品,身处现实中、与“创作”发生关系的拍摄,尤为重要的是,在现实场景中感受细节,或者说被“细节之光”照亮。

章梦奇回村笔记写到第“7”,出现村里12岁女孩方红和她的涂鸦墙,这是一个“巨大”的“细节”,既显现微观之处,又充满光彩和意味,即所谓“巨大细节”。

一个12岁女孩,在自家墙上用粉笔写或画,可以当作一个小孩子的随意游戏(大约凡孩童都热爱来这一手),也可以当作“心灵密码”去阅读,章梦奇干的就是这个。这些墙上的涂鸦词,被她拍摄下来,并在笔记中悉数抄下(共55个),然后逐一解读。

“100分”——代表学习追求

“Good morning Helen!” “red”“yellow”——指向陌生好奇的洋文

 “海尔”——电器时代物

“雷金婷”“雷克强”——姐姐两个孩子名字,下一代

“爸:15**893366**”——备忘的电话号码

“云朵飘飘”——作文用得上的一个词

 “《再别康桥》——徐志摩”……对12岁的六年级女孩方红,墙上写下的“徐志摩”和“再别康桥”代表什么呢?费解。

耐心再看看,墙上的50多个字词留痕,好像不是一时兴起的涂抹,是不同时间若干次做的,每个字词写的很工整,而且都装在砖框里,书写者好像把每块砖当成作文本的格子,一面墙成了她的作文本。

我大学后第一个工作是初一语文老师兼班主任,1982年,记得喜欢语文课的女生多于男生,作文也愿意更花心思,细致观察,心理活动,抒情,12岁的女孩花朵开放,热爱表达。我教的那届学生生于1970年,如今算是方红的母亲辈。无论时代变得再眼花缭乱,一些基本人性依旧,如今的方红,也希望抒发,渴望表达,在“47公里”村子里,她家屋子的一面墙成了她的抒发之地。

接下来发生的是,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被回村者章梦奇看见,拍摄,抄录下来并阅读……然后我们这些跟着看到的人,或许会被照亮出什么;或者等到这个细节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一个微观的细节被放大,构成穿越整部影片的一束光。

从2011年冬天章梦奇回村,方红是和她在“47公里”村子度过7个冬天的伙伴,从五岁长到12岁,在之前完成的6部片子,每部片中都有方红,每年保持一个片段记录了方红六年的成长。

在前4部片子里,方红这个人物是“被记实”,她像信使,报告她在村里的发现,比如一个老人自尽;她向梦奇吐露“家庭秘密”;她也是章梦奇在村里建图书室、看望老人的“村里行动”行列中一员;

到第5部片子“47公里之死”中,方红在影片开始显示出一种“写意”存在,她与雷老人并列片中,成为“人生两端”的一老一少标志,沼泽并无望的现实中,她“扮演”了“一双尚存的明亮眼睛”。

进入到第6部片子,也即去年完成的“生于47公里”,影片中方红的“写意”效果更加突出:她手杵没有车头的拖拉机把杆,一上一下颠玩,最动人处是她颠到高处,停住,像一只飞翔空中的鸟;还有,她站在墙墩,头套在一个红色塑料桶中,“把世界变成红色一样观看”。

片中有一处,方红坐在床上,手举图画本,一页一页翻开,展示她画的画,有树,房子,星星,云彩。她的画挡住她的脸,好像意思是,看我的画,别看我的脸。翻画末尾一松手,被挡住的脸露出来。这是方红在片子里最写意的表达。

一部影片终止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所谓影片“休止符”,作用可以是“定音鼓”,也可以是余音绕梁,“生于47公里”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方红的主角,她站在家门口对着镜头表演哑语舞蹈“祈祷的心”,这是一个长镜头,全景,无任何移动,歌曲声音来自手机播放,方红把这首歌完整表演,中途有几次做错动作重做。表演完,她退回到墙角边小凳子坐下,画面渐黑,100分钟片子,结束。

回溯方红在“47公里”影片中的“角色”变化,再谈及今年出现的方红和她“创作墙”,是否可以感觉到这一细节在章梦奇今年的拍摄创作开始隐含的某种新意味?

“真实影像”作品依然具有“塑造人物角色”功能,此“塑造”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理解,认知,探测……还有就是,希望和想象的延伸。

方红,这个“47公里”孩子,在章梦奇的“47公里”系列影片延伸下去,是不是代表着作者对一个村子未来的希望和想象呢?

 

(写于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