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July 2022
独处
“阅读素材”工作坊做到19轮,我的“读素材”笔记写到“33”,这是值得喝一杯的数字。4月8号开始的“阅读素材”工作坊,每周一轮,做到19轮,100余天,我的“读素材”笔记大约平均3天一篇,写的是工作坊中我的“读素材”所得。
这是一个简单偏琐碎的事,谁愿意做并沉浸其中呢?我乐意这么做(而且打算这个“读素材”工作坊无尽头做下去的话,也会无终点做下去),最初出发点是,工作坊更多的收获不应该只是现场谈下(口谈活动),也包括“之后”的继续思考和写出来,对素材“主人”和“观者”都可能是刺激和启发,尤其是面对“读素材”这个对我们创作提升是新实验的事。
我没想到的是,好处扩散到我。陆续写下去出现的极有效果的“自我训练”,我的“读素材”视界被一点点打开并拓展到无限伸展的远处。
我们都知道,“真实影像”创作与“素材”就是同胞姐妹关系,创作的建立与升华,最终落实在“素材”的采集与使用(拍摄现场与后期剪辑)。再追踪下去,素材的阅读(直感把握品味读解想象)就是最关键的落实。“阅读素材”工作坊帮助我们训练与实现的就是这个。这样说了,各位可以理解我对这个工作坊的倍加重视和珍惜。
写到这里,我掩饰不住我在“读素材”工作坊中的巨大收获感了。所以在写这篇“独处”笔记之前控制不住啰嗦那么些话。工作坊走到19轮,我的发现是,最平凡日常镜头里,可以获得一种“伟大的阅读”。素材实例就是“独处”。
我在工作坊讨论时说了我对若干素材出现的“独处”感知,明显没有说出味道。我当时感悟到“一个人的世界”奇妙在“并非一个人”,但是什么呢?我感觉意味深远但一下子没法语言传述出来。
工作坊之后我继续想,我觉得说出“一个人世界”之中“还有什么”应该不是焦点,比如小博太姥姥独处时的梳头照镜子玩绳游戏,可以说她和青春和往事和过去亲人伙伴在一起,这是猜想,不等于镜头中人的真实内心。如果离开追逐“人物内心”的想象,“独处”还可以读出什么呢?
我的“早晨独白”是一种独处,疫情开始,我给自己安排了这个拍摄并持续下来,我用镜头给自己制造了“独处”。每天一样动作,打开镜头望窗外,之后镜头转朝屋内。拍这个镜头我就知道很简单,拍第二次就乏味无聊了。然后我让自己讲话,讲出今天是几号。其它该讲什么,不知道,也没法规定。现场看情况吧。
讲了三天“今天是几号”,我知道太没意思了,今天是几号用得着我每天说吗?但说出“今天是2月28号”这一句时,我知道“2月28号”这个日子对我意味着:这是封闭第四天。这是经过“2月27号”(内心经历巨大风暴一天)的第二天,是什么“风暴”呢?说出来(回溯)就成了“2月28号”所说。由此开始,一天天一次次说,就构成我在整个疫情期间的“口头记录”。
实际上——现在可以知道了,这个我每天早上的开机,不是拍下了什么,而是说了些什么。顺此想下去,不是说了我内心多么浪漫多么诗意多么哲学多么悲惨多么……而是我内心里驻扎的有哪些人?他/她们与我们如何相伴相守相拥抱成一团匍匐滚动往前——努力让自己不要活成虫子而是挺立着像一个人。
所以,“独白”走到3月18日,第51天,封村结束,小博梦奇先后奔回村子现场发来四奶奶大剪刀婷婷秋千飞翔镜头,我会这么想:“看着他们,想着他们,他们的世界是我的世界,他们打开了我也打开了。”
疫情之下有一个人的“独处”,摄像机和独白创造了“一个人的世界”及“独白”;走入,“一个”和“更多”,风暴狂野,世界辽阔。
读素材笔记“独处”,想要谈的重点的是,即小博的104岁太姥姥的独处世界,我认为堪称“伟大的独处”。
这是一个104岁老太太啊!地球人类寿命一般在7、80岁团转就差不多到人生终点,所谓寿终正寝;近90或翻过90就属高龄长寿;过百岁,所谓百岁老人,唯有微弱极少数者可以罕见地将寿命拉长到此,所谓“活到极限”。
活得长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瘫在床上轮椅上被喂食或导管插在喉咙眼睛半睁半闭脑子糊涂到谁都不认识,这个只是“还有一口气”,苟延残喘,还有另一种残酷说法,这里就不说了。所以考验真正有品质的长寿,即是否活得“有精气神”。
小博的104岁太姥姥让我大开眼界——不,这个形容太一般了,好像说我看到什么稀奇新鲜东西,我应该说,我真的被领教了,什么叫作“活到极限”。
“活到极限”,意思有,不仅岁数到达一个“超高”年头,还有“内容”。说到“活得有内容”,可能有人会拿邻国日本、北欧瑞典两个著名长寿国老人举例,那些百岁老人,可以种花读书打桥牌玩电脑等等。我们的小博太姥姥呢——这里我忍不住把小博太姥姥放在“我们的”前置词下,这是跟随在小博后面获得的骄傲并以此为耀——她的“活得有内容”,是活出一种伟大的独处。
我们回到上次“阅读素材”工作坊小博拿出的这段太姥姥独处画面,是真正的独处,一个人,开着的摄像机记录下太姥姥真正“一个人”时候的一个段落。以下为直观所见(无任何附加内容,比如猜测,想象,联想)——
- 太姥姥坐在床上,这是她每天24小时大部分时间待着的地方,睡觉,躺着,坐着。
- 太姥姥开始梳头,很认真的梳,一手拢着头发,一手拿着梳子梳着。她的梳头动作非常顺溜麻利,活了104个年头的无数次梳头中的一次。
- 太姥姥梳头时我们可以发现,这是第一次我们看到的没戴帽子的太姥姥,平时出现在小博镜头中的太姥姥,头上都有毛线帽,那种常见的老太太帽。让我们看到完整头发的太姥姥,明显年轻出很多——头发居然暗藏“生命感”。
- 梳头结束后的太姥姥,把帽子戴上,样子又回到我们熟悉的那个太姥姥,慈祥并安详。
- 帽子戴好的太姥姥,表示着“梳妆”动作完成,接下去的一个自然动作是拿起镜子看。看了一次,搁下镜子,没多久又拿起,再看;然后又有第三次同样动作。太姥姥在大约一分多种时间里,连续做了“拿镜子看”的动作,中间还有她手抚面部某个地方。完成梳妆之后,三次拿镜子看的动作,极细致,极在乎。
- 之后,太姥姥似乎“正事”做完了,没事了,接下去的会是,发呆,眼神飘向某处,打瞌睡,干脆躺下。没有,这些想象的习惯动作都没发生,是一个让我眼睛被打亮嘴张开好半天没合上的动作——她老人家拿起桌上一根线,两手缠绕线,穿插,玩起“绕线游戏”(在此之前,太姥姥捡起桌上留下的线,大概想收起,好像想起了什么——后来小博解释,头天他和太姥姥玩起小时候太姥姥跟他玩的绕线游戏,会不会太姥姥想起这个呢?)大概停顿那么几秒后,太姥姥把线缠绕在双手。
- 镜头结束在太姥姥双手绕线,撑出一个线的形状(通常这是双人游戏,两人你来我往交替出手变出不同形状),在需要另一双手穿插出另一个形状时,一个人的太姥姥手停在那里……
我希望我没有遗漏地复述出过程中所有细节的“太姥姥8分钟独处”。就看怎么看了,我是读出一种“伟大”,一个平凡日常的某个下午的8分钟,在104岁的小博太姥姥那里,一个人的世界(活着并存在着)可以如此向我们洞开。
这是一个未经干扰编排导引或任何影响的真实生活原汁原味一段。让我们可以窥见小博太姥姥的世界“可以是这个样子的”。梦奇的一句精彩评语是,一个活在“无人区”之人。什么叫“无人区”?就是“无人知晓”,唯有一个人独处的世界。高不可攀,永远望其项背。
有小博这段太姥姥独处素材,我百分之百确认:一部太姥姥世界的片子完全成立了。这段素材就是片子脊梁骨撑起全片,片子灵魂所在。
最后感慨一句:“伟大的素材”引发“伟大阅读”,“伟大阅读”又导致“伟大的素材”,就是这么一种因果互换关系。
(写于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