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July 2022
精读
4月初开始的阅读素材工作坊,一周一次,快3个月。走到第十六轮,所谓慢工出细活,微火熬中药,我的体会是,不再被限制在“画面内容”“直观效果”“眼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或者只是即时引发出的感喟感想感叹(粗浅表皮心得体会),我们对素材的“阅读”推进得越来越走向精细。
真实影像创作,素材即我们创作原材料,对此没有细读精读,如何可以理解掌握认知想象它呢?英语学习有门课叫“精读”,相对于“泛读”,也比“细读”更进一步,形容精读,可以使用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潜望镜透视镜……
离开这些工具形容,具体操作该如何做呢——
- 是不是需要素材归类做文件夹?(大致齐知道自己拍了哪些东西放在哪个抽屉)
- 是不是需要把拍摄的每段素材做场记呢?(这也是强调过N遍的现场拍摄工作必备,也是以后进入细读精读的前戏,包括也是之后剪辑的必须准备)
- 是不是需要把重点的对话访谈自述做更详细场记即原话抄录呢?(举例1,你若要选择访谈中的某段某句话,必须手上有全文;如你要修改穿插对话访谈剪辑,更是需要全文备好。以我为例,1992年拍摄“我的1966”,采访5人,那种超级长采访,每人约采访6-8小时,采访抄录后共70万字左右;1998年拍摄《江湖》,所有对话及采访抄录约40万字。两部片子完成后都再写书,抄录材料“二次运用”)
对待素材精读的反面是,只管拍不管整理更没有场记更更没有对话采访抄录,大概齐“知道”自己拍了些什么,只是“画面”大概内容,如果时间搁久点就成“模糊状”,这就是浮皮潦草自己对自己的敷衍了事最后遭报复就是剪辑时的一筹莫展找不到突破口弄了几年片子没有大进步原地打转甚至倒退。
现场拍摄的作者思考与判断先不谈(肯定必须,真实影像创作的“前驱”,还很微妙,不是“开机就撸”),到了“剪辑”这一步,真实影像创作的“后驱”(前驱后驱,我临时即兴新词,姑且代替,大家知道我意思),不是打开电脑剪辑软件就开干的,面对剪辑线,是把脑子里“意欲抵达之影像城堡”开始建造的动作(实施执行操作)。我们从前有句行话,坐到剪辑台前就开干的是“活儿”(完成工作交工挣钱的那种),意思是,想都不用想,调出素材就知道该怎么弄。
但创作不是这种,面对剪辑线之前的酝酿构想思考早就开始了,比如对素材的阅读,细读到精读。以前是自己做(没人愿意和你一起看素材还讨论分析),现在有工作坊集体进行。我的实际体会是,我知道阅读素材极其重要,且是我们这个作者群需要的,碰上今年特殊是因为疫情,现场活动变成线上。
我本意是也带着我的素材“陪年轻作者一起阅读”(一种“度过”方式,开初我还想过,来上几轮,我就完成“陪读”任务,不拿自己素材,只看别人的,再隔若干次,我人也可以撤了,让年轻人自己去读)。
料想不到的是,越“读”越有味,而且是各种“味”,就我自己来说,直接催生了我的“度过”片子第一章出笼。
其他作者呢,我和大家一起读他们的素材(一轮接一轮走下来),读出——
洛洛的恐惧
小博的信使
魏轩的关卡
邵大姐的沙子营疫情
晓雷献给女儿备忘录
胡涛的自掘坟墓
高昂的论贫困
俞爽的黄婆滩二三事
真的没有哪一年有今年让我有这种“雨后春苗破土”感觉。而这一年是我们遭遇前所未有的“病毒”攻击,几欲至暗。我们的隔绝,我们的突围,我们的共同携手跋涉度过,是不是在验证着:“最糟糕的时代也正是最好的时代”?时间延伸,一切都在被一点点证实着。
我跑题了。这个“跑题”说明我是在假装严厉其实心情愉快催促各位“热爱并精读素材”。
搭建(续)
“搭建”这个词估计也是无数遍出现在我谈影像创作文字中,或者也用过做笔记标题。“搭建”,创作的基本构成。我最喜欢这个词出自身体工作坊,“身体搭建”,这个表演练习,来自欧美剧场(舞蹈与戏剧融合),具体谁是祖师爷不重要,反正很普遍并常用手段,用于表演教学,训练工作坊,一个剧场作品的排练过程,包括表演与戏剧与公众教育(比如把表演带入非表演的公众人群)等等。
2010年开始的民间记忆计划方式下创作,影像与剧场一直是并驾齐驱的“两条腿”行走(后几年逐渐显露写作是“第三把枪”),没有孰轻孰重,需要并行训练运用的(我没有在高昂疑问的“写作作为第二创作文本”说清楚的话,直白说就是,现在所写可以是以后结集成书的备料),所以为什么去年8月秦家屯暑期工作坊仅仅三天时间,也要在上午放入“身体工作坊”,并把每个参与者的“表演展示”放在最后一晚当作工作坊“关门节目”,可见如何珍视其作用和效果了。
有关剧场与影像(还有写作)为何始终“挂”在一起,这是个长话,也是具体投入其中者才可以具体感知的。话再回到“身体搭建”,我最喜欢的身体工作坊练习之一,直接使用身体作为材料(如写作之语言,影像之画面声音,绘画之颜色,音乐之旋律),每个人都具有的“材料”——哪怕身体残缺障碍者,自然也排除“舞蹈”和“戏剧”之分,排除“专业”和“非专业”之分(更多时候我反而钟情于“非专业”身体,更本质,无涂脂抹粉)。一个人,一个身体,若干个人,若干个身体,选择与即兴中,个人与群体中,不断转换,变幻,无限可能,魅力其中。
我热衷于的“身体搭建”就是这种无道具无音乐无背景的现场即兴,一个人和若干人构成的场景和故事。身体,是唯一可使用的创作(展示)材料。那么些年,跟随无数次和各种各样的人(美院学生中德中学生康奈尔师生台湾纪录片作者非洲难民),我也无数次看到那些质朴本能的真实身体被放置到一个特定场景中,再与其他身体拼贴组合构成,匪夷所思奇妙幻觉飞翔……种种不可思议。
这又是一篇跑题笔记,而且是巨大跑题。我本意写“素材搭建”,由来自身体工作坊的“搭建”练习所感,一发不可收滑冰下去。不过我刹车在“质朴身体搭建而生的匪夷所思”,这个也是靠近我想要说的“素材搭建”之核。
“真实影像”(再次注意,我依然是一贯的不使用“纪录片”一词,不是不喜欢,是不想被套住)创作中的基本材料即来自生活现场,那就是素材,和上面说到的“身体”(当然是未经伪装涂脂抹粉装样)同样意思。
- 一个一边从拖拉机下土到田里一边述说疫情生活的女人
- 一个手持菜刀剥菜讲孙儿脑袋长瘤治愈无效终被扔弃的女人
- 一个回忆为土改开会跳秧歌制造欢乐气氛同时担忧着可能被枪毙父亲讲到情不自禁时走近(镜头)的女人
- 一个在冬日下度过人生最后一个下午并留下“90岁感悟”老太太
- 一个背靠乌黑墙壁例数最近两年村里死去之人的女人
- 一个挖坟修墓工地的有关地球深处与月球想象的对话
- 一户人家的基督教徒聚集祷告主啊保佑病毒远离我们村子
如此这般摄自生活现场片断,活生生,无法复制扮演出现我们面前,这些就是“真实影像”的“滋味”,需要被我们反复研读,那些细节才如生活纹路清晰凸显出来。
所以,我们之前不断说到的,从细节读出隐藏,从借喻体会意象,如此,那些看似干巴巴、没什么惊人戏剧性的“日常”才可能出现琥珀光芒。
这篇笔记主题是谈“影像中的搭建”,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一部影像作品就是若干素材搭建而成。如何“搭建”不是问题,“把素材读出滋味了吗”才是作者必须自问的。我想的是,过了这一关,搭建自然而成,所谓水到渠成。
(写于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