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66: Reading Material 7: Statement – Penetration – Reading

1 July 2022


陈述

“陈述”,我喜欢把这个动词用到“真实影像创作”中,从素材开始,到影像作品构成,“陈述”是一个最基本最实在最可靠也最可能意味深长的“动作”:陈述一个事实,平静并笃定。

素材是体现“陈述”的一个最基本构成,素材中读出“陈述”的意味深长,也是整部影片“意味深长”的基本保证。

小博提供的太姥姥素材,有一个明显区别是,开初手持拍摄较多,比如最早去太姥姥屋里,各种家人围着老太太,七嘴八舌,小博也在其中,他手持摄像机,镜头捕捉讲话人,忙到手抖(什么都想拍下来结果什么都没拍好)。那次素材讨论后,小博的拍摄变成机器支在某个位置(必要时动下),镜头这时处于“在”与“不在”之间。“在”是摄像机被作者选择放置在某个位置并在需要时做必要改变(有想法甚至深思熟虑),“不在”是不必“顾着镜头”“动来动去”,镜头就是在需要的时间安静待在需要的位置。

小博上次阅读素材工作坊的“与太姥姥共度礼拜天”素材,有两个机位拍下的画面,一个是小博前景瑜伽,太姥姥后景床上;另一个机位是小博和太姥姥说“瑜伽和功夫”,小博坐到床上,和太姥姥面对面,机位在小博侧后,小博在画面一侧,太姥姥偏正面。按构图学术话,太姥姥保持主体。

两个画面里我强烈感觉到的是影像的“陈述”,机位和时间选定安置妥当,画面里的内容自然呈现,“于无声处听惊雷”由此而生。甚至,引发我去想象小博正在拍摄中的“太姥姥片子”,完全可能是由一系列这样的“陈述”画面构成。

梦奇出现在“阅读素材”工作坊的素材案例,“大妈拖拉机下土”“村路两边人聊疫情”“胖婶育秧讲病毒攻击下心情”“方红妈讲村里去世者”,感觉每一个素材都是梦奇式的“陈述句”:稳定,安静,让画面本身诉说。

这里说的“陈述画面”,不必完全与静观或观察式“直接电影”对应,我是很领会并享受“直接电影”的巨大能量,但不喜欢将此变成金科玉律一成不变的教科书操作。所以,为什么不可以有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互动”?回到村里的作者与村里人本身就已经建立了“日常相处”关系,没必要镜头打开就把自己变成“墙上的苍蝇”(或者以后剪辑时努力把“作者声音”消磁)。试想,如果画面里没有梦奇适当加入进来的声音,大妈画面就可能变成“讲述表演”,森林防火宣传员有可能就是变成纯粹的“自我吹嘘”。

魏轩关卡素材中那段屋内魏老人与两个党员为该不该收送来的苹果争吵,也是一段相当典型的“陈述”。

张苹母亲路遇老人,未经剪辑的完整镜头就是整个事情发生的“完整陈述”(剪辑过就是一场对话被“打断”/干扰)。

俞爽镜头中靠门沿老婆婆讲述(插入持镜头者不多的交流互动话声),也是我看过的同一老人所有素材中最让我心动的。

洛洛把机位支在镜头对入门处,父亲进门前开机,手持消毒液迎上去给父亲鞋底消毒,一段借用真实场景的“陈述”拍摄。

高昂黑暗中被手机屏幕打亮的脸,看似很“主观镜头”(自拍并借面部反射内心),但我还是看出很强的“陈述”感(不动声色,某种凝结)。

写了三篇素材读到的“光斑”,在想着工作坊中这些作者拿出的素材串连容纳一起可以谈出更多一些什么。想到三个话题,第一个是这篇“陈述”,画面语言的“常规语句”;第二是“裸露”,想谈取自生活现场素材中丰富饱满的直感/品质;第三是“穿透”,就是所谓“意味深长”。

穿透

影像素材中值得探究的,以“陈述”说画面语言的“常规语句”,以“裸露”说影像取自生活现场的直感生动,两篇都从“真实影像”的“自然呈现”来说,即放弃“追求”“捕捉”“刻画”(影视艺术常用语),于是就远离“雕琢”“修饰”之类注定小家子气的雕虫小技。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大音希声”(悠远宏大音乐体现为“弱音”)、“无为之作”(看不出使大劲的创作),是不是可以与上述贯穿一起来理解呢?

比如,平静笃定的“陈述”,生活直感自然“裸露”,二者之后,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影像素材对现实的“穿透”或“洞穿”,现实之隐秘被直抵和击穿,但并非答案或某种可概括成“原理”的东西。

我在引用张苹母亲路遇年轻时相识,梦奇镜头囊括村路两旁高谈(高声谈)疫情及世界局势,用了“浓缩”一词,前者是两个女性半个世纪在中国湖南黑漆村马路边的“压缩”,后者是曾如人类末日疫情在中国湖北47公里路旁的“压缩”。使用“压缩”一词,是我对中国这两个村子出现的某个戏剧性时刻的描述,它们和世纪同在,与世界共存。

参加阅读素材工作坊的各位,是不是可以有共感:为什么要在珍贵的阅读素材工作坊时间里三次使用张苹母亲路遇作为讨论案例。

本来我想按惯例例举工作坊中出现的“穿透力”素材(其实不用我说,有心者可以感知),我脑子里跳出的小博太姥姥,她在小博做瑜伽时两次床上探起身子看小博动作,她在小博瑜伽后说“那么厉害的功”时居然也抬起胳膊舞动(104岁啊!匪夷所思如此天真少女动作!)……我情绪被拖拽进去,追着去想:这些影像“穿透”着这位活了比一个世纪还长的老太太(老少女)什么样的秘密呢?

  • 与最体现中国人生哲学“活着”比较,太姥姥是不是另外一种人生哲学?不只是“活着”,还有“存在”?这是不是一种有关“中国人生命力”重新注释?
  • 太姥姥可以当做一种“生命奇迹”来理解吗?不只是活了多少岁的“老寿星”,还包含着强大的“存在感”。

继续“穿透”下去,小博第一部片子“主调”是,“历经少年挣扎依然不放弃自由追求”,属昂扬,接下去第二部片子又会是“追寻太姥姥生命奇迹”,基调也是高昂。一直被“伤疤”“悲苦”“伤痛”代名词的“纪录片”,在小博这里出手的第一拳第二拳,竟然积极昂扬。“自由女神引领我们前行”。

读解

对“素材”读解之重要,随着“阅读素材”工作坊做到第十一轮,越来越发现“中药味道”被熬出来了。素材,因作者而来自生活现场。生活本身,原料无限,“素材”是事实本身存在,因为“作者”而成为“素材”。这么绕来绕去说,是想重新理解,“生活”和“作者”之间关系如何?

按通常纪录片认知,总强调“作者”重要,因为“作者眼睛”,才有“生活被发现”,意思似乎是,“生活”是因为“创作”才有的。没有创作(艺术)就没有生活了吗?当然不是。但从前我好像一直都在这么一个死循环中,给学生开的创作课(工作坊)不断重复使用“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

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强调“对生活的发现”好像从来就是“艺术使命”,只是强调过甚,忘了“生活”并非因为艺术发现才存在的,导向的是,追求素材的“打入/雷人”“冲突性”等等。

第十一轮“阅读素材”工作坊中,洛洛素材是与父亲饭桌吃饭并谈到“病毒”:

洛洛:病毒已经到米易了。

父亲:香港澳门都有啰。

(隔一阵)父亲:病毒种子哪里来的?

洛洛:……

讨论时洛洛带着检讨口气说该素材不理想。父女两人饭桌旁,一分多钟日常及随口谈,很生活场景,但作者本人对此却并不认可,为什么?

昨晚和魏轩视频讨论他的片子“关卡”初剪,讨论前我让魏轩准备一下“为什么要用关卡素材支撑全片?”魏轩谈到“苹果该不该收”一段,三个关卡看守者之间争吵,素材讨论时只是其中几分钟,实际拍摄是40分钟。魏轩说“争吵”还有,争吵发展到后来,已经不是苹果之争,是“为人”之争,和魏老人吵的另一方(可能代表马公店人大多数)数落魏一向做人的一根筋,把人都得罪了。

“关卡”扯出“前戏”,当然是好镜头,我看出魏轩说这个镜头时的眼睛炯炯发光。魏轩还说到这类“戏剧冲突”素材的“反面”,关卡平静,没什么人出进,也无矛盾冲突,西线无战事,平静表面下的一些日常,比如魏老人刷手机疫情新闻,并读出声音来,听着好像新闻发言人。魏轩表情我看出,这也是“好素材”。魏轩把“关卡”的闹与静,和战场前线的炮火硝烟与短暂宁静(其实是更猛烈炮火死伤铺垫)做同类处理了。

本来我对魏轩执意“关卡”素材统领全片(几乎放弃村内发生)有些“不放心”(担心处女作拿不下这么一种“高级手法”),和魏轩一席谈之后,我感觉他对“关卡”素材有着他的深思熟虑,若干提问发出后,我改为魏轩初剪构思的支持者,觉得:既然如此自信,为什么不试试呢?

(写于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