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July 2022
生死
胡涛素材为外公外婆修墓在工作坊拿出三段,胡涛为外婆讲解设计,全家背砖上山,动土仪式。胡涛修墓素材继续下去的还会有,持续修墓每一个环节,一直到完工。按我对胡涛拍摄的了解,他一定会对修墓整个过程持续拍下去,不会漏掉中间任何一个环节。
我们再读读胡涛提交素材案例附上的“素材笔记”:
现在的人对未来的死亡,一种日常式的面对和憧憬
埋葬死亡的坟墓成为一种世代沿袭的仪式,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死去,也是集体精神之一
抽象的风水成为具象的故事在人们口中相传
建造坟墓的仪式,让人敬畏死亡
奇异事件成为日常生活的未知,未知之下潜藏着生活的真相
这就是胡涛的素材阅读笔记。差不多可以说胡涛对生活表面的阅读透视。
“真实影像创作”的特点之一,作者在田野现场的身份,首先是一个生活现场的素材采集者。相当于,不管最后的结果是弄出黄金玉石钻石,最初要干的是把含金含玉含钻的矿石原料从地底下刨出来,接着就是肉眼识别“内含成份”(不靠任何现代科技仪器)。上面列出的胡涛写的素材笔记就是这种。
顺着胡涛的素材(及阅读)我们可以跟着继续读解下去,从胡涛外公外婆对自己身后归宿地的态度和动作来看,不是一般的认真慎重,就我从胡涛视频中看到的他外公外婆现居屋子(马路边貌似随便搭起的临时房子——老房子让给后代),可以看出他们对“身后”重视程度远超“现世”。我的理解,这其中包含着一种“永生”追求,还有,墓地风水及样式和品质也是关乎后代子孙福祉大事。
由胡涛外公外婆延展开去想“中国人”的生死观,应该是比较符合传统中国人思维与习惯的,我们可以从古代墓地特别是一些有权势钱财之人的死后归属地印证(更不要说帝王皇帝级别)。从前中国人大概都是追求这种身后待遇,只是没有条件就被迫“草草打发”了。今天的中国人呢,表面上看好像从前那种身后排场已经被排除了,接受火化(被烧成灰),接受一个巴掌大地方弄个石头立在那儿,是毛时代的“破除迷信”作用吗?还是人们真的“科学”“现代”了?
这个背景下看胡涛外公外婆的“身后事”办理就多了更多一层理解。按我理解,但凡有点条件“身后事”必定“死灰复燃”,胡涛外公外婆就属这种,而且两个老人的想法基本会受到家人后代的响应并实行,原因就是,一是该家庭经济实力体现(敢修造如此规模墓地),二是孝心孝道的证明(当然同时也展示给亲戚村人邻居),三也牵扯到他们自身及自己后代的福祉大事。
胡涛上个片子初剪以马路边搭房子住的外公外婆为重心(视觉焦点),日常生活景观是很强的,但作为一个已经有三部片子在手且有“偷羞子”搁在前边的胡涛,这个片子初剪“没有过”(工作坊讨论时被严苛挑剔对待)。今年胡涛记录下外公外婆修墓全过程,一条“身后路修筑”过程,是不是可以为上部未完成片子铺就最结实主线?
舞台
胡涛的修墓素材继续让我吃惊,第三次修墓工地素材出现的湘子店胡涛外公外婆家人(可能夹杂其他本村帮忙人),把修墓动作升格为剧场表演,修墓工地变成舞台:画面是村旁某个山坡,被挖成一个大坑中,有六七个人头露着,他们大半个身子在土坑中,他们从坑里往外挖土(我肉眼瞄过去好像看见我们亲爱的偷羞子也在其中——哦,他把镜头支在修墓工地,人跳进挖土画面中)。
这是一个稳定不动画面(动的是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符合我们追求的的真实影像中“极致稳定拍摄”:构图不动画面自己动,即彻底放弃推拉摇移跟拍,画面里面装进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一只猫入画跃上一个蜷缩墙角老太太肩上,比如一只公鸡追着一只母鸡左画进右画出……我例举这些画面不是我脑子主观臆想,均出自梦奇从前片中画面。
我们这个作者群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画面镜头,某种程度可以说远离所谓“客观性思考”的分析,直接的例子如胡涛,三脚架一支,人跳进画面中(家人都在干活,怎么好意思躲在镜头后面当摄影师),这样就更轻松更随意了,一个铁家伙支在一边,过不了多大一会儿它在村民眼里就可能变成一把铁锹之类。
我第一眼看到这段素材,脑子里第一感觉是这些人在挖战壕,这里是前线,战斗即将打响,马上就有枪弹横飞硝烟弥漫;紧跟着第二感觉是,一个自掘坟墓现场。第二感觉有点偏刻薄,讨论中我说出来后,又问拍摄者胡涛会不会觉得过分,胡涛说的更干脆,他们以后也会给自己挖墓的。
更精彩的还在画中人对话,他们干着挖土修墓这种天下最实在的事,谈论的是:地球挖下去是什么样,涉及到地球的深度问题,地球的灾害是什么,未来是不是可以移民星球……这些对话,不是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直接就是无厘头,湘子店人民居然可以活成这个样子!
这篇笔记写到这里,我想到的笔记标题即“舞台”。
独毒
还要继续追加说胡涛上次素材修墓挖坑及干活人谈论。工作坊后和小博晚走路谈到对胡涛这段素材应该“阅读”到精彩之处,即必须重点强调采集者胡涛的选择(决定),这也可以与魏轩在马公店群像的“鱼塘人群”“集市人群”给我们呈现时所做的“选择/决定”来比较(大家应该理解我不是死磕魏轩,是训练我们对素材的阅读——掂量研究并做出决定,事关剪辑成片创作抵达)。
回到胡涛这段素材,如前所述,摄像机是支在三脚架搁一边,镜头掌控人胡涛也在镜头前的挖坑人中。如此“无人驾驶”拍摄方式我们这个作者群用的人比比皆是,我也是常用者之一,工作坊,讨论,上课,排练,等等这样的集体活动,我也是参与者,没法职业地守在摄像机后面。其实有些时候也真的没必要瞄准靶子那样在镜头后虎视眈眈,我这么说是考虑到听者的更大范围,不能说得过于极端,我自己呢,完全不在乎这个茬,这些年的拍摄实际发生大部分是这种“无人驾驶”。
又跑题了——没办法,我也是拍摄者,说别人忍不住跳出来。按我理解的那个没有掌控摄像机的胡涛,没有在镜头后虎视眈眈,但却转换到镜头前虎视眈眈了——他在心里为现场的一切发生打着卡,内心可能还波澜起伏。他清楚现场发生什么,按一个真实现场镜头捕获猎手保持着对现场的阅读(“素材阅读”第一道),他心里也在权衡掂量评估(当然是本能动作)正在被镜头记录下的发生。
工作坊中我们为之刺激兴奋的挖坑人们谈到的有关地球灾难避险逃脱月球话题,当时发生时胡涛心里应该不会顺风吹过——胡涛这方面是老猎手了,他可能暗自心中一喜或大喜或狂喜,可能还会在心里默念:亲爱的家人乡人啊感谢你们给我做了那么意料之外的大料!当然这都是我的猜想,按我小心小眼想的,人家偷羞子胡涛,面如平时,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但最后,在提交素材案例时,胡涛毫不犹豫选择这段,他的素材提交介绍及理由如下:
内容:建造坟墓事件之10,造坟挖土现场,由挖土讨论到地球的深度问题,到移民星球,地球灾害的聊天。
理由:村民由挖土的自然联想,劳作式想象既是转移劳作的辛劳,也是村子人想象的天堂。
提示一下。胡涛至今提交的素材中涉及修建坟墓的干活现场有11个素材,除开头两个(背砖和动土点鞭炮),其余都是:干活场面,谈话内容。也即我们前面说到的,干活是舞台,谈话是表演。细心阅读的人应该注意到,话题相当的丰富广阔:人生、政治、中国、世界、历史、战争、疾病、伟人、命运、信仰,等等。如果把挖坟修墓现场比喻为“中国乡村式的联合国论坛”也可以。
问题进入到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关键词→选择。
我大致估计,这个修墓现场单挖坑可能就得好几天吧,这些天胡涛应该毫无例外都架着机器,除了换卡换电池,镜头如监视器那样照着,每天少说也得有好几个小时,比如说那个谈论地球挖通月球如何的9分钟左右素材,估计是藏在40分钟1个小时两个小时或3、4个小时素材中。胡涛要干的是,现场耳朵听到打卡之后挑出。即胡涛决定。
千万不要低估这个偷羞子所干!日后偷羞子可以成为“创作大家”的话,一定起步于此并伴随创作始终。
工作坊讨论时我谈到此用了一个词:胡涛的“独”,独特独到独有。俞爽抄录时写成“毒”。我看到,惊呼,比我想到的更绝哦。因“独”而有“毒”,戳穿了偷羞子这个人本质。
(写于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