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37: To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ilm Auteur

20 November 2023


前因:
2022年4月,《电影作者》编委会在微信群开始讨论未出刊一年多的杂志如何继续。我按近几年方式“旁观”。之后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就算是和《电影作者》共处编委们的“最后的话”。
以下是当时所写原文(修改个别字词及标点符号):

各位,看到大家又开始讨论《电影作者》了,太高兴了!我是盼望着《电影作者》继续,不要停滞更不要消失。这个时代消失(失踪)太多,但《电影作者》不该消失,现在或以后(包括未来),它最应该存在,作用巨大。相信我这么说是认真的,是一直在观察和想着《电影作者》的人。我对它的看重和珍惜不亚于各位。我的问题只是:如何做自己该做的。
我会就我所想到的《电影作者》以及相关的看法,陆续写给各位看,怕零敲碎打闲言碎语说得没有头绪,就用笔记方式,所以每篇会有个小标题。目的是希望说得有些用处(如果读着没用就跳过去)。想好了,趁热赶紧写下,发出。怕想多了,“冷静”了,又不想说了。

笔记1:我和《电影作者》关系

我进《电影作者》编委会是毛晨雨拉我。不等着专家影评人理论人发表高论,影像作者自己写同道人作品写自己作品包括著书立说,是我最欣赏并努力去做的。《电影作者》出来,我当然欢呼,晨雨拉我入群,我视为荣幸,但这个杂志应该是“自由影像中年生力军”之所为,我可以跟着摇旗呐喊推车铺路,不该跑到前头拉车。
当时我好像也是这么和晨雨表示的,需要我做什么就说,我都愿意做,但我没想到也去实际编杂志。我当然很喜欢“编”这个事,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不仅是个人喜好,我也极其看重它的延伸推广功能。纯粹是我自己挑头的“编杂志”,九十年代中期有过《纪录片手册》(14期),2000年前后有《现场》(出版三卷),以后有“草场地邮件组”(2006年持续至今),“草场地博客”,再到现在的“草场地公号”(2014年持续至今,中间被“永封”一次,换号再来,保持每日更新)。我体会所有文案活计里,“编辑”最繁琐最籍籍无名,但潜藏功能巨大,所谓“无形推手”。
《电影作者》出世正当其时,所谓“三大独立影展被干掉”,影评影论越来越看不到踪影,“环境日益糟糕暗黑”叹声包围。自由影像永远始于自由作者,《电影作者》出来得太是时候了!
后来晨雨点名我编辑,我觉得我不能空挂编委名头不干事,认编了一辑,以后又再认编一辑。我是热爱干编辑的,我编的两辑也都是我想编的,但《电影作者》应该属于现任编委所有中年青年,不是我这种“老人”。我可以给《电影作者》做任何我可以做的事,只要需要我的话,比如提供草场地秦家屯工作室仓库存放《电影作者》印刷品,但不应该再挤进去做编辑。好像是2018年,我和丛峰表示过这个意思。
说了“我和《电影作者》关系”,意思还是,我继续愿意为它做任何可以做的事,当然最好除了编辑——说句玩笑话,如果我把电影作者编辑抢过来干的话,可以一个人包揽并彻底干到底。这肯定不是各位希望看到的。
我现在对《电影作者》有些用处的话,就说些我对《电影作者》继续下去的想法。我希望说得实际并具体。

笔记2:《电影作者》之存在

实际具体来谈《电影作者》如何做下去之前,还是稍微“宏观总体”谈下我对《电影作者》认知,也许和各位有同也有异,但估计大方向应该差不多。“基本方向”沟通后,我想再和各位讨论实施细节就有一个需要的基本铺垫。
前面我说了我对《电影作者》的基本认知,现如今这个时代环境里,感觉它更为珍稀,潜藏作用巨大。《电影作者》是基于杂志或媒介,但可以掂量出它又具有“自由创作共同体”串连凝聚之功。
我这么说,是现如今“年轻作者浪潮涌来”趋势(不是那些曾经做片现在一个个消失的“老人”)我对现在“年轻作者”状态感知来自去一些地方(比如高校、栗电、影展)做工作坊,相当数量的新作者是90后和00后,包括一些在国外读书的。这些年我实际接触这些年轻作者至少也在几百个,实际存在应该是这个数目的数倍。这些年轻作者一部分很有见地和创作构想,他们希望发表作品,希望表达,希望沟通交流,希望提升和走得更远。
我对现如今“独立影像创作处于落潮颓势”看法不认同,相反我还觉得现在是“创作新能量蓄势待发期”,近似于2000年过后DV带来的“独立影像涨潮”(另一个版本)。也许我看法偏乐观,我是不愿悲观而无所作为观望下去,希望看到新亮点新可能并尝试去做点有建设性的事。
大概就是基于此,我觉得《电影作者》可以也应该承担更多功能,或更大点说是责任或使命。所以“创作自由共同体”由此而生。当然这属于各位内心认定诉求,非团体派别,以此离开单纯“同人杂志”或圈子团体山头之类,成为更多更年轻作者创作展示交流的枢纽或平台。
基本意思简述就这些。之后我会实际具体谈一些想法建议,涉及“电影作者”编委群交流沟通、杂志出刊与编辑以及交流平台外延拓展等,现在想到会谈的具体话题有:
1,电影作者邮件组(编委群交流沟通)
2,杂志出刊与编辑(是否由季刊转双月刊或月刊,大型坦克变轻型战车?)
3,电影作者公号(向外敞开窗口)
4,展开线上活动(比如以“电影作者”为名主办影展、纪录片课程、工作坊、讲座等)

笔记3:电影作者邮件组建立

现已有的“编委微信群”之外,《电影作者》还可考虑建立其它交流沟通方式,目的是,让交流沟通有更深度递进及更大容量,并且“有迹可循”留存下来成为未来需要的资料文献。而且不仅有“编委工作群”工作讨论交流,也还有聚拢更多作者的“交流群”。
想到的具体方式是邮件组。在各种新型网络媒介中,“邮件写字”方式偏“古老”,但比起短语即时信息沟通的“微信群”,“邮件写字”适合保持一定空间和容量交流讨论,并可作为文档资料存留。
草场地从2006年开始用邮件组作为创作交流媒介,至今17年一直没有断过。最初每年十几万字,几年后每年几十万字,最近几年每年二百万字以上。邮件组所写基本都是有关创作,比如创作笔记,看片(创作群彼此片子)笔记,工作坊现场讨论记录,还包括彼此反馈。这些文字也成为草场地公号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草场地创作文档资料留存。
聚集十多个作者的《电影作者》编委群,涉及刊物讨论,一需要更多空间和深度交流,二也可作为资料留存,另外还有日后更多聚拢而来年轻作者的交流(包括投稿),邮件组是可考虑使用媒介。
可以有两类邮件组交流群:
1,编委群:编委们讨论交流之用。
2,作者群:因“电影作者”聚拢的作者们交流平台,也是《电影作者》与更多作者(尤其年轻一拨)信息互通渠道,其中一些文字可以是稿源之一。
操作:“邮件组编辑”一人即可,接收邮件,不定期发出。以“作者群”为例,格式如:电影作者邮件组2022-1(X月X日,XX,XXX),“2022-1”,为邮件组年度及编号,括号内,前面是日期,后面是来邮件人名。
建议。“邮件组编委群”最好由编委做编辑,是否小平(邹雪平)可做?她在草场地时参与管理编辑邮件组,动手即可。
作者群编辑,可由“作者群”自愿来做,一开始没人做,我可做,等以后有作者自愿认领,可轮流编辑。
补充:作为聚合更多作者的“作者群”邮件组,身为编辑,也类似早期BBS版主角色,比如挑起话题,反馈他人等。

笔记4:《电影作者》编刊设置

刊物《电影作者》,一树之本。“电影作者”应该有更广延伸平台,作为根部与树梢兼备之刊物,最应该站稳并茂盛。“存在十年《电影作者》”本身已经是一个事实。想和各位交流的是,在已有基础与特点之上,《电影作者》编刊是否有一定调整需要。
就已经编发的“电影作者”来看,每期都有“专题”设置,所设“专题”均来自当下独立影像创作发生,汇聚创作现象,聚焦讨论探究,并有创作文案文献建立功效,如此切入各个创作层面,尽可能细致例举与分析,而且更为珍贵的是,持续操作那么多年,在我们所处环境,过去到现在,绝无仅有。
我理解的《电影作者》媒介存在意图有两种,聚焦创作探究话题的“专题”是其一;此外,作为一个呈现创作动态与动向的媒介存在“常态”,是其二。现在看,《电影作者》似乎专注或偏重“其一”,忽略了“其二”。表现是,每一辑似乎努力“专题显著”“文献经典”,试图制造重型坦克,却因为“辎重”“负重”运行迟缓,失却了可能的更多现实作用。
现实看所处环境中的独立影像创作现状,也就那么20多年时间,提供的研究样本以及值得深究话题也有限,远不是“俯拾皆是”。当然,“值得创作例举与话题”可以不断做下去,只是,是否可考虑《电影作者》媒介存在意图“之二”,也即作为一个“呈现最新创作动态,在独立影像作者(包括研究者)之间传递传播并激励刺激创作”的媒介常态。
如果各位同意“其一”与“其二”可以作为“电影作者”媒介共有的话,实际问题是该如何做?我想的是:
1,“重型”转“轻型”,季刊变双月刊或月刊
如果认领某期编辑者有自己觉得值得编辑的“专题”,完全可以,但如果希望媒介作为“常态”存在的话,还是保持定期出刊,并最好缩短出刊间隔。
刊物“放轻身段”后,每期出刊可考虑20-50页之间(不是之前上百页甚至更多),编辑构思及操作就可能不会一次弄下来就气喘吁吁。
具体讲,双月刊设置,6个编委自认一期,一年出刊;设置月刊的话,12个编委各认一期。
《电影作者》现有10多个编委,平均下来,每个编委一年负责编辑一期。如果以后“编委扩大”,宽容度更大。
总之,不管做季刊双月刊月刊或“不定期”,我都觉得“重型”转“轻型”是需要考虑的。
2,责任编辑与编委会协调
“编辑认领并自由掌控”方式我觉得非常棒。只是建议是否可加强“编委会”与具体责任编辑之间的交流探讨。相信每个责任编辑对自己认领该期编辑立意方向是严肃慎思的,应该尊重并保证编辑自由掌控空间。在这个前提下,是否可以给责任编辑提供需要的协助,目的让其编辑构想、专题设置、案例提供、方向延伸等有更多拓展。
与责任编辑就所编该期主旨内容方向探讨与协助,当然最好可以在整个“编委会”发生,如果这种方式过于松散效果不太好的话,之前有过的“协调人”是否可考虑承担,比如有一个三到五人组成的“协调小组”(可轮换),由其负责与各期责任编辑沟通讨论协助。
再具体想到,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责任编辑认领后,可提供一个“编辑构想/大纲”之类东西,让“协调小组”有案可循讨论建议,然后在编辑过程中,也保持具体问题交流和协助。一般来说,“协调小组”提供建议与协助,是否取舍由责任编辑来决定。
以上简略说了《电影作者》媒介方式可考虑调整的两个方面,可以现在试着做,当然也可放置以后。

笔记5:《电影作者》公号运用

写了“《电影作者》编刊设置”松了口气。这篇是最应该写也不容易把握“开口”与“尺寸”,难度还有,“话”说了后该如何落实。看了昨天各位反馈,心里有底,我不是自顾自瞎开口,各位都有一定同感并在想着如何做更好。
心里想着还写两篇,都是《电影作者》媒介外延出来的“更多平台”,但和《电影作者》主媒介(刊物)彼此相关,所谓水涨船高关系。“平台”之一是眼目下需要考虑并落实的“电影作者公号”,“平台”其它就是由《电影作者》生发而出的:创作工作坊、焦点放映、专题讲座对谈以及影展等。
这篇就先谈“公号”。自媒体样式出现的各种各样公号,想来各位都很熟悉。设想《电影作者》需要运用的公号,现阶段最实际用途,就是“作者群”与“读者群”之桥,迎接更多更年轻影像作者,再把这些作者传递到更多读者中。更多作者引来更多读者,更多读者又生出更多作者,所谓水涨船高。
前面一篇谈到《电影作者》邮件组建立,有两个不同邮件组,一是编委会组,另是作者群组;前者属于编委会工作讨论,后者是包括编委在内并有更多作者参与,涉及创作或以此相关。“邮件组作者群”产生出来的创作动态、拍摄心得、剪辑笔记、观影笔记等等,都可能是《电影作者》刊物稿源之一,其中出现的作者也可能是《电影作者》活跃写手。
该邮件组属于“作者群”交流讨论平台,外延出去,“电影作者公号”即是接轨之一。一些有品质的创作笔记、看片笔记等可以流到公号,传递到更多人群中。所以,设想的“电影作者公号”运用,并非只是发布转发《电影作者》讯息和文章的“中转站”,它也是种植生产“创作新资源”产地。
具体谈,眼下设想“电影作者公号”涉及内容有:
1,创作类:创作笔记,作者访谈等(焦点国内,兼顾国外)
2,分析类:观影笔记,创作研讨等(国内创作为主,适当引进国外案例)
3,“电影作者”往期刊物部分文章选载
大致是这三方面,当然还可以有更多内容,边做边看。关键是,公号一旦运用,就应该保持不断而且频繁更新(最佳是日日更新),建立一种“常态”存在,日积月累,聚拢更多作者与读者。
如何落实呢?同样态度,我不应该只会“动嘴”,如果没人做的话,我可以做。

笔记6:补充

我想了下,还是先不谈《电影作者》延伸出来的工作坊及放映等创作交流传播动作,感觉还是暂时别“一次谈太多”,之前所谈如果有所共识,逐步实现操作落实,行走道路踏实下来,再谈“延伸”也不迟。
汇总我之前所谈,基本意思是,《电影作者》出刊,解除“重型坦克”装置(因“重”而“滞”),如一个雕像立在那里,不如锥子一样尖利隐身在需要它之处。轻而灵便并常态存在的《电影作者》应该被考虑实施。还有就是,“编委会邮件组”和“作者群邮件组”建立,以及公众号启动使用。
非常理解各位现实处境。《电影作者》走到现在很珍贵,继续下去功莫大焉。我自己,既然打算“开口”和大家交流,那就尽可能“说该说的话”,同时也想着“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前提是助力推车,不是负作用干扰。各位如有这种感觉就直言。

(写于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