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August 2023
戴旭2月1日笔记,我读出戴旭的“递进思考”——
我觉得创作是一个看见我妈的过程
我现在发现创作也是一件她(母亲)看见自己的过程
我妈是我的一面镜子,在与XX相处中,透露出她慈悲、柔软、牺牲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想象
我看着我妈的样子……我变成了我妈的角色
以上摘录自戴旭笔记。分析:看似“慈悲牺牲”实则“自我满足想象”,所以“我变成了我妈的角色”。这些句子组合一起,悟到戴旭从“阅读母亲”到“阅读自己”(就像我借“调查父亲”实则“调查自己”),这就是“阅读”走向“深层次”之具体表现。
这些话(感受思考)完全应该成为戴旭“两地书”影片中的陈述,太棒了!这是我欣赏戴旭“感知”+“感受”的具体佐证。
我一直想着戴旭的《两地书》之“核”是什么。这个“核”可称“精神指向”,一对分居两地精神上彼此揪扯(谁也离不开谁)的母子影像,而且基本来自非常日常(庸常)日子中的生活片断,如何透视出某种“精神内涵”呢?
我的直感,所谓“精神内涵”落实下来,应该不是戴旭片子初剪中那些作为段落标题的“社会与反哺”“孤独与抵抗”之类形而上大词。
但不是的话,该是什么呢?
然后读到戴旭笔记,从今年春节第一次(27年)母子两人各在一处,写到自己与母亲彼此关系思考,提到“镜子说”:我看见我妈,我妈看见自己,我看见自己成为我妈。
这个是不是“两地书”第一篇打开的“核”呢?
这个广大世界一个叫云南个旧地方,一个叫戴旭的27岁人与自己母亲,正在用母子二人影像让我们看到一个微小但动人的“二人世界”。
那天戴旭来我这里的那次“灵魂对话”,我们讨论过,“两地书”是一条连绵不绝流淌下去的河流,不用想着“一部片子”就搞定。第一部只是“开启”(打开),顺着下去,不同话题和内容继续构成“续篇”。比如有关戴旭身份的承认坦露摊牌暴露公开——这个迟早要面对之事——发生在母子之间的话,是不是可以成为其中“一篇”?
跳回到戴旭片子初剪,第一个画面是戴旭妈镜头对着照片从丈夫说到儿子戴旭,大意是,自己有过的一段美好婚姻,留下一个爱的洁晶。这时画面是戴旭小时候穿着一件打领带小西装站立照,明显装小大人(或者是父母盼望下一代赶快成人),下一个接上戴旭拍的画面,镜头从同一张照片逐渐拉开,看到照片被贴在一面镜子上,然后我们看到镜子中的手持拍摄戴旭(现在时),他异想天开系着领带,现场旁白是:我就是他们的那个洁晶(大意)……
这是片子第一次“两地书”母子画面对接,从画面到旁白,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