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August 2023
青春是什么
洛洛第二部片子《洛洛的青春》初剪看了,113分钟,第一直感是,这个片子成了,立住了。也就是说,片子的基本骨架和立意构成了。
先祝贺洛洛,继去年处女作《洛洛的恐惧》之后,第二部片子跟着出手,没有停滞没有陷在泥坑。是的,洛洛第二部片子在完成纸上剪辑,进入初剪时,有小爽组成的剪辑小分队一起使力,线上工作坊好像就弄了八九次或十多次,之后好像还有新月、旭宏等伙伴协助弄字幕。我一次都没参与,凭经验知道这是一个泥坑拉车动作,每前进一步都不易。
伙伴助力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作者洛洛主动踊跃投入其中,天大的前拉后推也没什么用处。洛洛的主动踊跃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保持邮件组的写,每次工作坊参与及之后笔记,草场地有“三好生”的话,非洛洛莫属。
从2020年洛洛开始她的第一部片子创作,我就体会到这个县城中年退休女近乎全身心投入的奋勇凶猛。如果有人说,退休没事正好干这个。我觉得这种说法忽略了洛洛内在本质,恰恰“退休没事”可说是人生最张惶时刻(相当于“坐吃等死”同义词,因此可以理解广场舞老年旅游为何凶猛,不信等过60试试),另外要照顾90多老父亲的洛洛,可能比一般人还事多并琐碎还烦,但洛洛,与琐碎家居日常同在,并借着影像创作飞翔。我想说,这就是“洛洛青春”的最佳注释。洛洛片子初剪,完成了对其“青春”的描述。这是这部片子的基本题意。
片子初剪看完,一个问题窜出来:“青春是什么?”脱口而出的回应是,勃发,热情,热爱,热血,跳跃,向往,狂奔,梦想,想象,哪怕犯各种错误但不放弃奔跑(当然是在自己喜欢的路上)。
把这些空洞词语落实在不同时代,“青春”是不是还有不同注释?比如80后90后和60后洛洛50后邵大姐及我,各有各的“青春”落实,肯定有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点。
为防止话题飘到宏大,我还是把不同时代“青春”具体到我们创作群中个体来谈吧。对比个案是洛洛和新月,生于1962与1996的青春,洛洛18岁是1979-1980,新月18岁是2014,二者时间相距30余年。
“不同点”显而易见,洛洛青春可以说是毛时代最后一代人青春,这是其特别之处(所以我为什么把“1979”也并入“洛洛18岁”,毛时代与“新时代”交替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在这一年发生,片中洛洛日记大部分涉及这两年)。新月18岁青春特征是什么,创作群中很多新月同龄90后,她/他们比我更有感知。
说到新月与洛洛的青春“相同点”,即使相隔30余年,非常迥异两个时代(特征之一,前者物质极度匮乏,后者充裕至过剩),依然有着若干相通之处,比如:向往,做梦等等。这些“共同点”让我们看到,洛洛18岁向往是“考上大学”,新月是“考到东三省以外”,洛洛梦想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新月是“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如此对比是希望可以读出“洛洛青春”的特有含义。与洛洛同时代的人一抓一大把(我也算其中之一),拖出每个人来讲,差不多大同小异(红旗下长大,革命教育,文革,知青下乡,高考恢复等等)。洛洛叙述“青春回忆”不过是完成了创作第一步,第二步(纵深探进)显示出“洛洛青春”的独有指涉,我觉得应该是“洛洛青春持续60岁及之后”(所谓“青春保鲜”),比如前面谈到“青春特征”的关键词“勃发”“向往”“狂奔”等,现如今60洛洛依然与之同在。这是一个奇葩或奇迹暂且不管,肯定的,这就是洛洛创作的意义,是《洛洛的青春》片子的核心点。
洛洛片子初剪有两条叙述线,一条自我回忆,即老照片+旁白,还有读日记;一条现在时,及洛洛与父亲日常相处(包括父亲回忆父母),还有与创作群线上相聚。两天叙述线搭建出“洛洛青春”的“过去”与“现在”如何并存。
所以我看初剪后直感“片子立住了”。
自然初剪版还存在一些可以商讨的问题,体现在两条叙述线,主要是顺序位置,素材选择轻重,何时交叉更合适等。我前面着重谈片子的构成与立意,这个谈清楚了,谈修改意见就比较明朗了。
写到这里,刚好看到新月邮件发来,其中也有看洛洛初剪笔记,新月谈到的片子问题,差不多也是我想说的。具体的,初剪讨论时再细谈吧。
锻打
昨晚,洛洛新片《洛洛的青春》初剪版工作坊,两小时15分,参与21人,充实满当,一些体验感悟,应该记录下来。
我取名这篇笔记“锻打”。我们大概都没动手干过铁匠打铁活计(太技术难度了),不过应该看过,通常一人执钳夹住烧红的铁块,再有左右两人你一锤我一锤砸向烧红铁块(所谓趁热打铁)。这种数人通力合作把一块铁疙瘩锻打成需要的形状,可喻为草场地剪辑工作坊。
“初剪”,剪辑第一次“货色亮出”。“看初剪”是干纪录片常碰到的事,我从前N多次看别人初剪。有人带着初剪来找你,不好意思不看。这种“看初剪”类似找大夫问诊,把脉看舌苔探病因再开药方。我基本认为这是“没多大效果”的事,不熟悉该人的创作路数,也没看过其拥有素材,能看出“病因”也是表面,说出的一二三四也是表面。
真正能帮助到作者初剪唯有一途,即耐心和作者待下去,听其创作动因和过程,再看至少主要素材(60-70%),之后一步步探进对初剪该做什么样的“手术”(大中小三类)。如果做不到这些,所谓“看初剪”基本就是“吃名声”(混成“广东老中医”)。
所以2010民间记忆计划开始以后,我认定创作相帮只是发生在创作同行路上,基本就谢绝看初剪,要看也是在草场地工作坊进行中。时间走到2020,草场地创作群生长出:邮件组交流,阅读素材工作坊,含有“纸上剪辑”“剪辑小分队”“初剪”“完成版”等不同进程内容的剪辑工作坊,运行在其中的“初剪工作坊”,是整个创作同行路上的其中一站。
所以昨晚参与洛洛片子《洛洛的青春》初剪工作坊的21人中,大概一半左右(开摄像头的)为所说“创作同行者”,他们说出对初剪版本意见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基于对洛洛整个创作路数的了解(包括上部片子及前后背景),还有对其素材的熟悉,这些看法和建议,就属于你一锤他一锤,都打在未来成型片子的关键部位。
插一句,说说“初剪工作坊”应该有的实效。目的朝着“完成片子”走,重要的不是评说片子“好坏”“得失”,是在确认影片立意和基本构成与叙事前提上,指出初剪有哪些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办法(point→solution)。
昨晚洛洛片子初剪工作坊,我感觉到的“充实”“满当”就在于此。先是新月按她在邮件组写的“看片笔记”,说她对片子初剪构成的理解,再说所看到“问题”及如何解决建议。跟着胡涛、张盾、晓倩、一骄、邵大姐、郑忞等分别说自己看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其中胡涛和张盾几次“插话”,附和他人意见,挑出新话题,尝试给出建议等等。非常高级的“工作坊联手”!
一部片子如此被“锻打”出来。昨晚工作坊是实证之一。
青春拷问
昨晚(9月16日),洛洛片子《洛洛的青春》二剪提纲线上工作坊讨论,除剪辑小分队洛洛、新月外,线上参与的人有梦奇、旭宏、晓倩、友华、邵大姐、张盾(开始没多久离开),另还有群里两人(网名),再有我。
工作坊8点开始,11点半结束,三个半小时。我觉得非常有收获,想把心得写下来,不想三言两语小跑过去,写成笔记,也是记录留存。
取题“青春拷问”,觉得这是昨晚工作坊的一个关键词。借洛洛的“青春度过”,可以换一个崭新角度是思考“青春是什么”。
昨晚工作坊开始花一个多小时新月介绍《洛洛的青春》“二剪”结构提纲以及串连其中的素材(包括重新拍摄或之前没用过的素材)。
我的基本感觉是,新月与洛洛配合做的“二剪”工作非常棒,片子构成提纲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爱国青年的A面和B面”,第二章“远方照亮现实”,开头两章把“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中国米易青年罗紫月立此存照”。
这是“二剪”中聚焦瞄准的十环靶心,可以说这就是“洛洛的青春”最具指向的“打开”。有此“打开”,一个有关“过去时罗紫月”与“现在时洛洛”的“青春拷问”就此展开,“拷问”指向的焦点是,18岁的罗紫月何以“青春保鲜”至四十年后洛洛?
套用我们创作讨论中生出的“作品ABC”说法,18岁罗紫月为A面,60岁洛洛为B面,间隔四十年青春依然鲜活即C面。影片打开“A面——18岁罗紫月”,跟着翻开“B面——60岁洛洛”。
那“间隔四十年青春依然鲜活”的“C面”呢?它应该是影片“A—B,A—B……”循环持续下去“味道一点点散发”出来让我们“嗅到”(感悟意会)。我觉得这正是这部片子意味所在。当然前提是,如何在影片中把“A”与“B”串连并贯穿下去(所谓完成“A”与“B”两条叙述线)。
工作坊进行中,花了些时间聚焦定位“A面——18岁罗紫月”与“B面——60岁洛洛”具体是什么(这一步妥当了,才好进入如何“影像实现”)。
以下为讨论要点:
1,1979至1980,毛时代铁幕启开,18岁罗紫月,一个米易县城青年,睁眼看出去,世界由灰黑逐渐露出一点颜色(这个时代背景非常重要,强调“县城”环境地点也很重要,涵盖当时“中国青年”大多数)。如果给一个词形容这个时代的青春,可以是“化冻时期的青春”或“苏醒的青春”。
2,2020至2022,四十年后,依然是米易县城,依然是同一个人,只是变成“60岁洛洛”。如果说,四十年前所有中国同龄人都有过“化冻时期的青春”,但有几个能像洛洛那样把“苏醒的青春”(自由个性追求)储存至今?
讨论如何把“A面”与“B面”转换为影像实现:
1,“18岁罗紫月”(过去时),主要以“洛洛日记”构成,可以考虑为每一章开头均以日记(选择与该章节内容相符日记)铺设,三到五篇(或更多)。
2,从前物件(照片,照相机,小提琴,杂志等)可作为日记提到的“物证”(同时期照片配合日记展示,日记写到“喜欢上摄影”,可展示“红梅牌”照相机;说到“一个冬天的童话”文章,有当时杂志显示等)。
3,“现在时洛洛”,最能体现“青春行动”应该是“洛洛在创作中”,是通过线上和草场地创作群共同“行走”。工作坊讨论到,用洛洛参加“阅读病毒”线上剧场内容,更能凸显出“洛洛与一群人共同创作”。如果以此为重点的话,和草场地作者的工作坊、读书会就在片中当作“背景”处理。
4,“现在时洛洛”生活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92岁老父亲,与第一部片子相比,老父亲位置退到“陪衬”角色,主要体现出洛洛与之陪护及度过(精神)即可。第二个人物满满,洛洛的6岁孙女,她在片中应该有更重要位置,主要体现的是,洛洛如何把“青春”传递到下一代身上(或可以看作是“洛洛的未来”)。
若干关键点讨论清楚后,就是有针对地选择对应素材(或需重拍补拍)。工作坊最后谈到下一步工作:
1,洛洛集中挑选“1979-1980初”照片(黑白为主),新月选择可供片子各章节“读”到的日记。
2,周日(明天)晚8点,追加线上工作坊,讨论片中可用日记是哪些及如何与照片照相机等物件搭配,包括涉及到“洛洛现在时”的影像构成。
3,“二剪”由洛洛配合,新月操作剪辑。
(写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