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16: Wei Youhua and ‘Kangxiping Chronicles’

08 August 2023


危友华这个人

年初开始写的“剪辑推进”笔记,现在又续上了,是因为友华的片子拎出水面。看起来好像来自上个周末友华母亲短片放映后的激发,其实创作群的人都知道,酝酿从去年阅读素材工作坊友华带着素材就开始,到如今也有半年多了。

工作坊友华带来的康溪坪素材扎实厚重,源于友华生于康溪坪长于康溪坪,并且虽然读书工作在城里但因为父母在村子还保持回村,属于“根”在康溪坪。不过,康溪坪像友华一样读书或打拼定居城里的后生伢子N多啊,为什么偏偏独有危友华(目前事实)带着摄像机频繁返回呢?

一个解释是,危友华“好摄影”这一口,想弄点优雅情趣让业余生活有点内容和色彩。如果是这样的话,挑个日子明媚的某天拍点层林尽染晚霞红似火不就可以了么,但为什么还要走到父母面前,支起摄像机聆听记录他们从前的记忆讲述呢?如此老人记忆讲述不仅拍了父母还延及更多危家长辈(数十人),危友华到底想干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起友华加入草场地创作群的前前后后,本来他不在去年“阅读素材工作坊”参与者中,工作坊做了三分之一时,因为老贾退出,得以有“空位”插入。而友华得此机会,是因为他真诚渴望的“最佳候场”表现(回村采访并完成数十个采访抄录)。

友华中途参加“阅读素材工作坊”,当初我想的是,让他“先跟着一起熏陶热身”。人到中年友华,县中学教员,业余热爱影像,脑子里灌满“电视专题片”或抖音微片网路影视,跨入草场地创作群,犹如走进陌生沙漠。欣喜的是,友华接受了撞击磨砺锻打,哪怕某时观念想法被冲击得很不适。

类似友华这样的“回乡采访长辈”,以前也有人来找民间记忆计划,说采访了珍贵难得家族过往历史,细谈之后,明白对方大概是想为家族历史找个“改编影视剧合作方”,话到此,也就此打住。

危友华应该不是这种心思,或者说“不仅仅只有这个愿望”(怀有“改编影视剧”心思当然也没错,只是和草场地不是一道门)。草场地民间记忆计划这道门进去是什么,友华为什么采访拍摄本村老人记忆,等等这些都是友华和草场地创作群撞在一起必须去拎清楚的问题。

说了这么些,实际想琢磨“危友华”是个什么样的人。把这个琢磨到一定程度,我想就可以摸到危友华“康溪坪影像”构成脉络了。

我的一个基本判断,友华对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康溪坪除了天然淳朴乡情怀有之外,似乎还有一种超乎一般人(至少相比其他康溪坪后代)的对故土的思虑(思考与忧虑)。遇上民间记忆计划之前,他凭“留下老人记忆”本能去采访本村长辈,和草场地认识后,更加一发不可收频繁回村采访并不嫌琐碎麻烦抄录整理采访(60人次以上)。

常说,民间记忆计划的基本动作是采访老人,而且持续做下去,这是硬功夫,装不出来的。凭本能具备这个动作的友华,以后在村里的拍摄和创作呈现就一点点显露出属于这个人独有之处。

片子如何构成

话回到去年阅读素材该工作坊友华带来的素材“扎实厚重”,丈夫去世带着傻儿子田里干活的中年妇女,80多岁老人上山收茶果,一个干过弹匠的人讲自己的弹匠经历,一个挨过饿的人的饥饿记忆,热爱抖音的村妇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活在康溪坪的人,被一个生长于斯并怀有思虑之情的名叫危友华的人(而不是某个带着摄像机的捕猎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但“好素材”并非等于“好片子”,什么是友华独有的“康溪坪叙事”呢?友华在思考在寻找。我们这些伙伴也跟着他一起想和寻找。这种想和寻找从去年走到今年现在。如此创作孕育急不得勉强不得,也不能只是戈多一样苦苦等待,必须动着,不泄气,不放弃。

踏破铁鞋无觅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来啦!契机出现在上周末友华母亲短片在母亲影展放映,映后谈时很多次话题谈及对自己母亲认识看法,友华似乎没有道出什么独特理解或艺术感知,但可以读出他对母亲非同一般的感情,从中又读出对康溪坪感情。

如此感情是来自一个一半多人生度过的中年人,叹息感喟不再是那种轻飘飘呼出的一团气。由此想到友华之前写在草场地邮件组的“回村笔记”,很多篇描述康溪坪“残破老旧村子,老人妇女孤守”。其中有一篇格外醒目跳出来,这是友华今年春节第二天回村后所写,摘抄如下:

“我沿着沅水河岸边的巷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危善发家,,一幢木板平房,一幢砖木结构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的砖瓦房,一正一侧,二十多年没有一点变化,他有三个儿子,在外打工,屋子没有贴春联,没有过年的氛围……”

“……旁边,有一幢更不起眼的木板老屋,用竹篱笆围了起来,屋子的主人陈祖连前不久刚刚去世,留下老伴吴底环,不愿意去跟随两个做了上门女婿的儿子生活。她的眼睛又看不到,不知道在哪里过年?”

如此描述,一户跟一户,连着好几户。当时读到友华这篇笔记心里就泛起些波纹,直觉这个危友华真是“有心”,但并没有和友华的片子构成联系一起,直到那天友华母亲片子放映讨论刺激出——这不就是危友华的“康溪坪记事”吗?镜头正面全景对着一户人家,现场旁白简述该户人家现状,如此“这一户户”拍摄(简述),一种“村户报告”样式,两三户为一组,分别插入片中,以此铺设出危友华“康溪坪叙事”的影像构成。

粗剪→初剪

友华片子粗剪(3小时40分钟)看完并做了准备工作坊讨论笔记(标识备注),又空了一天多,放空想危友华的“康溪坪影像”可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现,包括还有什么可能性。很快就是剪辑小分队线上工作坊,觉得提前以笔记方式梳理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原因是,这是一次比较“例外”的剪辑工作坊,以往都是从“纸上剪辑”(剪辑提纲)到“初剪”,但因为友华觉得他“好素材”很多,怕漏掉,“纸上剪辑”讨论时就说可以放开把认为“值得的素材”都尽量放进去,这样剪辑出来的版本,类似“草稿”的粗剪。

不少作者都有“粗剪”这一道操作,但一般都是自己再弄一把,做出可以给人看的“初剪”,毕竟“粗剪”内容庞杂,又长,给人看会把人看懵,掉在“素材沼泽”里出不来,提不出对作者进一步剪辑的“有效建议”。

友华的特殊是,他是真正第一次创作长片,摆脱常规“纪录片路数”进入“个人影像”,什么是“危友华影像”,也即危友华如何影像书写出他的“康溪坪世界”,友华不清楚,我们也没有人清楚。从去年阅读素材工作坊跟着友华一步步进入友华的村子,并了解他和村民关系以及拍摄方式,如此和友华走到他的“康溪坪记事”浮出水面。

现在我们看到的友华粗剪,有非常独特的内容,也有不错的素材但放片子里效果不佳甚至“打架”(与好素材抵消),还有一些画面需要裁剪(只取其中适合片子的一部分),所以,“粗剪”就是泥沙俱下,好坏参半,剪辑成“初剪”,需要大刀阔斧(不这样无法树立影片主干),也需要小心翼翼(以免伤及“好东西”),这是一种伐木工人兼外科大夫工作,怎么才能干得漂亮呢?

我把这次剪辑小分队的“粗剪”到“初剪”看作是一次“新经验尝试”,也愿意和更多有兴趣伙伴分享,因为我们作为影片作者,几乎都需要从“素材海洋”游到“粗剪”,再从“粗剪泥潭”里摸寻到“初剪对岸”(这些词都是我现在生造),也许和友华这次剪辑小分队工作坊会给伙伴带来些有益的经验(我也同时把“看片笔记备注”附件发上,到时工作坊与友华讨论时的话题依据。当然,如果对所讨论更有感觉的话,最好先看粗剪片。)

下面以要点方式谈对友华片子从粗剪推进到初剪如何掌控:

1,“康溪坪记事”立意

讨论一部片子剪辑推进,重要的是首先把握对影片“立意”(“作品核”)理解,如此才会把住核心,有的放矢,取舍到位。但“作品核”(立意)往往偏“虚”,需要意会感悟。和友华讨论“纸上剪辑”时,“康溪坪记事”被当作片子“立意”,是友华与村子关系及拍摄方式决定的,一个住在县城中年人,在周末假期时回乡探望并影像记录下所见所闻,一些人一些事,累积并构成这一年“2021”之“记事”。

2,影片主干构成

“立意”需要由“虚”落实到影像中,所谓“主干构成”(或“叙事主线”),方式因片各异。友华的“康溪坪记事”落实到影像中来自友华写到邮件组的回村笔记,他一户户描述村民家庭状况,以后成了片中的“村户报告”,也是这部片子的“记事”基本样式建立。

3,作者在村子位置

作者“在村位置”决定了作者与村子与村民关系是什么样的,把这种“关系”凸显出来,应该是“作者特点”体现途径之一。看友华素材及片子粗剪,一种危友华式的“回到康溪坪”,不是多年后一次特殊返乡,也不是常见的回父母家顺便探望,是危友华带着割舍不断感情的“常回来看看”,具体体现是,采访老人记忆,嘘寒问暖,帮困解难,这种危友华与村子感情,构成了他的“关切与记录”。这就是友华在村子的影像特点,也是他片子构成的内容主干。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友华“康溪坪记事2021”从粗剪到初剪推进工作坊的讨论支撑及话题展开。

4,工作坊讨论备注

(1)讨论方式:按“粗剪”构成顺序往下捋
(2)片长预计:按该拍内涵与内容估量,完成片时长应该在80分钟左右
(3)删减不适合镜头:说清楚理由
(4)缩剪过长镜头:保留哪些,去掉哪些,留下的画面与片子“适合”
(5)增加片中没有画面(有素材),比如“回忆母亲”
(6)片中需要加入新的段落,如“插章”“尾声”,一些画面相应需要调换位置

二剪,“康溪坪记事”立起

昨天上午,友华把他片子《康溪坪记事2021》初剪修改版(二剪)链接发给我。我回复会找时间看,建议友华也在邮件组说下“初剪修改版”出来了。因为距离“初剪”工作坊讨论有差不多一个月了,讨论和建议被作者友华落实得如何,一直没有消息。

友华当天写到邮件组是“剪辑笔记”,开头说初剪修改其实在7月4号就出来,只是想“放一放”,再看看是否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没问题,友华审慎认真对待片子剪辑之事,只是应该在邮件组和创作群伙伴有所信息传递啊。之前片子初剪讨论,大家提问题给建议,之后作者去做,过程中如何呢?

我们不断说,创作需要非常“自我”,身置草场地创作群,有伙伴创作同行,彼此进步与连通,就是水涨船高保证。

点开友华传来的片子二剪链接,想着先看一部分,可能分两次或三次看完。这么计划是符合“纪录片反复多次看方式”,从素材到草稿,再到初剪,一部若干次看和讨论,总会“视觉疲劳”。友华的“康溪坪”也如此,我想着至少也要两次看。

没想到,我居然一口气看完(除中途一次上厕所,暂停)。N多次进入我视觉的“康溪坪”,走到“初剪修改版”时,抓住我的眼睛,没法挪开。

看片大致过程是,片长110分钟(1小时又50分钟),片子走到一小时,非常舒服的观看。初剪版的那些疙里疙瘩(叙述的不完整或节奏问题)都不见了,很顺畅。片子一半多过去,有这种感觉,心就放下了。

片子继续走下去,基本感觉保持着,并无“突然出现败笔或无厘头”,友华加入的新画面(主要是起铺垫作用或叙述转换空镜头),大部分都非常棒,恰如其用地出现在正确位置。

片子看完,判断是,友华把初剪版讨论与建议都非常棒地落实在修改版中,并且正确恰当地加入了应该加入的新画面。

片中有个别小地方有些问题,是原来初剪版中就存在,只是修改版出来后,这些当时看着是“小问题”被凸显出来;还有字幕问题,是的,应该保持方言本色及味道,但过于“追求”而导致影响片子观看(产生读字幕歧义或障碍),就需要调整。这些会和友华单独再谈。

友华片子初剪修改版看后,是有些心潮起伏,

只有这些也不见得保证“出片”。转机出现在去年与今年转换之际,友华写在邮件组的一篇回村笔记,有若干户村民住屋介绍(该房主人,姓名,年龄,房子历史,家庭情况及现状),这种类似“村户报告”文字,刺激出“村户报告”的片子构成形式(正面房子全景,作者现场旁白介绍,一组三户,若干组串连全片)。为片子找到“形式”,相当于给片子找到衣服,至关重要的创作迈进(没有“外衣”或做得不好,内容再怎么也没用。说影片“外衣”就是作品存在生命一点不过)。

接着就是友华拿出初剪,跟着我和新月与友华组成的“剪辑小分队”,若干次讨论(其中两次线上工作坊方式),围绕:友华与老家人关系与互动拍摄特点,一个工作在外但时时挂记老家村子的人以及“被挂记人们”如何,“记事”成为影片叙述主调。

看片子二剪版,我强烈感觉到“危友华与康溪坪”的存在,充满感情(有时感觉含着眼泪)注视村子和那些人,这是没法被另一个人拍出的片子,比如:

中年丧夫儿子精神残疾的冯青梅一家;

片尾跟随一个80老人上山摘茶果,再荒草刺丛中一呼一喊寻踪摘茶果中年女雪梅,非常动人的场景;

一组“村户报告”画面由老屋子变成漂亮时髦楼房,报告说到其中一个村户:XXX,51岁,多年在外打工,终于回村盖房,不幸得了脑溢血……听到这里,真是感慨。

这部片子,必须得说:这就是“危友华和他的康溪坪”。

回头再看片中若干组“村户报告”构成,独一无二的片子“外衣”,它相当于河床,友华镜头中的“康溪坪人与事”河水注入其中。片名《康溪坪记事2021》,恰如其分。

此片名也表示着友华以后的片子都冠以“康溪坪记事”总标题,不同的“年”为该年标识。如此延续下去,一部“康溪坪编年史”在若干年后或许成为危友华创作轨道。

(写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