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August 2023
“白家山”出场
刘晓倩片子《白家山正祥》剪辑版B站放映。这一步迈出,表示着,从2021年初至今,刘晓倩与草场地创作群同行一年又八个月,她的处女作片子走到“终点撞线”。
我心里把这看作是草场地创作群中有若干意味的一个“事件”。把这些我认为的“意味”描述出来,就是我的这篇笔记:
1,2021加入草场地创作群作者刘晓倩2023处女作影片完成。
2,2021年加入草场地创作群四个新人中第一个拿出“剪辑版”完成片作者。
3,生于1987(35岁),北京公司上班,经常性遭遇来自家人催婚(逼婚)围剿,借休假或各种可能机会回到山西老家村子拍摄和剪辑,实现“谋生创作两不误”。
4,白家山,山西忻州一普通山村,2020最后一天,一个名叫正祥的孤寡老人去世,成了刘晓倩回村创作第一步迈出的“牵引线”,并在之后一年又八个月拍摄与剪辑中,这个命如草芥的正祥,最终活成一部片子的唯一“主角”(片名也可叫“正祥传”)。这个酝酿(发酵)过程值得琢磨。
5,为某个一辈子匍匐活着、不被别人(包括亲戚和村人)正眼打量之人树碑立传,是一条幽暗隧道的打开,一个蝼蚁世界的探进,或可以说,是创作的一种伟大指向。
6,对35岁刘晓倩来说,作为创作者,一部如此有分量创作出手,一点都不晚,之前所有的煎熬挣扎苦涩难受胃酸梦中惊醒等等,在一部影片出手时,它们全都化作人生的馈赠。
7,重要的一点还有,这是刘晓倩在白家山“洞口打开”,跟着下去,一个中国名叫“baijiashan”、国际名叫“马孔多”的“白家山世界”,将会在一个叫刘晓倩的人的镜头里,一点点并一层层向我们露出被埋藏百年千年的真实面目。
“错位”是真实场景中的“最大戏剧性”
现实发生的某些“异常”,比如“错位”。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错位”是真实场景中的“最大戏剧性”(或之一),虚构影像绞尽脑汁编造这种蕴含矛盾冲突的“错位”,本身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影像的魅力所在就是把“错位”自然呈现出来。
“错位”在现实场景中的发生各种各样,误会,误解,不理解,不搭调,不对等,一厢情愿,剃头挑子一头热,热脸贴在冷屁股,等等,各种错进错出。原因呢,阻隔,差异,障碍,种种,甚至可以理解,“错位”就是生活本身。
我想集中在晓倩采访老人素材中谈“错位”:
之前我笔记写过“白家山的记忆呈现”,例子有一个老太太手舞足蹈回忆饥饿,还有一对老人(夫妇)谈“饥饿记忆”的“异常”(靠近镜头老头听力没问题但口齿不利索,靠后耳聋老太太的扯东扯西)。
刘晓倩还有另一采访素材,画面中也是一对老年夫妇,位置还是男前女后,主谈是男的,臂上有红袖章(估计“执勤”一类),胸前有一枚党章(我对这个东西不熟,猜测是),总之依附在男性老人身上的这两样东西,给了他确凿无疑身份标识。
我觉得该男性老人的这段“饥饿往事”讲述最精彩之处,就是一骄说到的,上句讲“苏修撤走专家”下句就跳到“15斤萝卜”。“苏修”是当年官方信息散布的“饥饿”缘由之一(说多了变成“主要”),“15斤萝卜”是个人经历。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因为“苏修”才导致“15斤萝卜”?
回味该老人讲述,其实他大段在讲“苏修”,“人家修掉了嘛”“修了嘛就撤走了嘛”。我对“修了嘛”这种语言方式非常熟悉,那是六十年代的热词,意指“不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一个国家化为“敌人阵营”的判定词。
六十年后身居白家山一个老人语词熟练道出这些,我有一种“出土文物”感觉。他臂上红袖章,胸前党章,还有身后墙上“伟光正”头像,显示着一种非常正确的“错位”。
那篇“白家山的记忆呈现”笔记,我是感觉到晓倩第二部片子的“天眼”正在打开,以“饥饿”为线头,扯出的是“白家山人的记忆呈现”,阅读中,我揣摩着“白家山之二”的叙事线之一,是“各种匪夷所思饥饿记忆构成”(画面构成也是某种“舞台出场”,比如谈话者都是坐在炕上,身后墙上都是“伟光正”头像)。叙事之二是“现实白家山”,马上跳进脑中的画面是从去年到今年两年工作坊出现的:房子被烧取证,帮一个老人解释医生诊断,一对老夫妇和儿子炕上吃饭……
所有这些画面跳入脑中的一个驱动就是,记忆的错位与现实的错位,构成了一个“错位的白家山”。
写到这里,突然想,晓倩从她的第一部“白家山正祥”开始,一部接一部“白家山系列”构成的,是不是就是一个“错位的白家山”?
解释这个说法,是去年阅读素材工作坊最初看到晓倩带来的白家山素材我就有一种“压在箱底多年的老棉袄被翻出来”感觉。到现在,一年多过去,晓倩的白家山素材看了无数条,各种讨论,第一部“白家山正祥”也出笼,会想“白家山系列”最终构成的指向会是什么呢?
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寓言,上帝把一枚硬币遗落在荒野中。“白家山”是不是上帝遗落的一枚硬币?
朝着这个方向遥想,刘晓倩同学的“白家山系列”构成的,是不是一个过去时代的遗址?
写到这里我有点小激动。口水落在电脑键盘上。
又想起线上工作坊认识晓倩时给她取了个外号“慢三拍”。通常比喻是“慢半拍”,到“慢三拍”就属超慢。在这个超速时代中,杀出一个超慢刘晓倩,奉献给我们的“白家山”,很可能是一个价值难估的“出土文物”。
(写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