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
余琼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电影学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与论著集中在中国独立电影,明星与表演,性别研究以及观众接受研究。她出版过专著《李连杰:中国男性气质与跨国电影明星现象》(2012, 2014),编著《重新审视明星研究:文化、主题与方法》(2017, 2018)。她是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署资助的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研究项目(2019-2023)的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在英国推进中国独立电影的传播与研究。
卢克.罗宾逊是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电影学副教授。他是《中国独立纪录片:从摄影棚到街头》(2013)一书的作者,及《华语电影节》(2017)的合编者。他的关于华语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及影展的文章见诸于各期刊及学术著作之中。他也是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署资助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研究项目的联合研究员。
责任编辑
包宏伟现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媒体研究专业副教授,并任该校当代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当代中国的酷儿文化,包括酷儿影像,导演与电影节等。他的专著有《酷儿同志: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同性恋身份与同志行动主义》(2018)和《酷儿中国:后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同性恋文学与视觉艺术》(2020)。
李铁成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也是一位影像作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华语及世界独立电影,纪录片和中港台电影教育等。他于2014年获日本住友财团的基金,研究小川绅介对中港纪录片的影响;2016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基金,研究中国独立纪录片中的历史叙事。他的纪录片《我的电影》(2010)、《华哥》(2013)分别展映于第十五届香港IFVA和第六届华语纪录片节中。
黎小锋纪录片导演及诗人,现居上海。主要纪录片作品包括《游神考》(2019)、《昨日狂想曲》(2015)、《遍地乌金》(2011)、《我最后的秘密》(2008)、《无定河》(2007)、《夜行人》(2005)、《打春锣的人》(2001),并出版《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2012)、《纪录片创作》(2017)、《梦中的洪水猛兽》(2015,诗集)等书籍。
李风华是法国雷恩第二大学中国研究专业的高级讲师。她的博士论文《中国的纪录片(1905-2017): 在艺术独立与政治权衡之间》“获得了法国汉学协会的博士论文奖。博士毕业后,她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玛丽·居里博士后期间,开始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研究项目。她于2009年至2015年在巴黎举办了Shadows 中国独立电影节,并在学术和文化机构策划了多次与中国电影有关的放映和讲座。
马然,日本名古屋大学人文学研究科与映像学副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是东亚的独立电影以及电影节研究;目前的研究课题是日本战后的主观电影。她最近出版了专著《越境的当代亚洲独立电影》(2019)。研究之外,马然也做影评与国际影展的报道工作,并成功在大阪、北京和名古屋等地进行了多次亚洲独立电影的放映活动。
史杰鹏是人类学电影作者,他的电影包括《荒漠沙海》(2017)、《铁道》(2014)、《玉门》(2012)、《人民公园》(2012)、《外来零件》(2010)与《拆迁》(2010)。他与朱日坤合作,从18年开始在北京的宋庄举办16毫米电影工作坊。他是 2017年古根海姆奖的获得者,目前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是纪录片媒体学教授。
王小鲁,影评人,策展人,电影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事纪录片和中国电影史研究。出版有《电影与时代病》(2008),《电影政治》(2014),《电影意志》(2019)三本专著,是《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专栏作家。
杨弋枢,学者、导演,现居南京。2002年开始拍摄电影,作品有纪录片《浩然是谁》(2006)、《路上》(2010),剧情片《一个夏天》(2014)、《之子于归》(2018)。学术专著有《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文化研究、电影本体研究、电影中的性别研究。
张赞波,独立纪录片导演,非虚构作家。纪录电影作品有《天降》(2009)、《恋曲》(2010)、《有一种静叫庄严》(2011)、《大路朝天》(2015)等;;出版非虚构著作《大路:高速中国里的低速人生》(2014,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