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宏伟
我虽出生在陕西,但从小在内蒙古长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对家乡的感觉很淡陌,也使我养成了流浪的习惯。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我去过并且在很多地方生活过,在很多国家成为移民和外国人。我自愿放弃自己的母语,学习在外语中生活和写作。我曾在西安、北京、南京、悉尼上大学和研究生院。学的东西很庞杂但也算随心所意:英语、新闻传播、艺术学、美国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我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有西安、北京、悉尼、柏林、伦敦和诺丁汉。人到中年,总算停止流浪了。我现在英国中部一个小城市生活和工作。这个城市叫诺丁汉,是罗宾汉的故乡。在教书之余也从事中国酷儿文化的研究。我写的书有:《酷儿同志: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同性恋身份与同志行动主义》(北欧亚洲研究中心出版社,2018年)和《酷儿中国:后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同性恋文学与视觉艺术》(劳特里奇出版社,2020年)。如果你要问我从哪里来,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如果你要问我家在哪里,家就在这里,在我生活和写作的地方。
王小鲁
山东人,山东简称鲁,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故有我的这个名字。看电影、说电影成为我的日常,我创造了一个概念“电影法门”,以电影为法门,如同古人以禅宗或某项手艺为修行的途径。电影是我求法的法门,问道的道场,于我,这法门不窄,而是一个方便法门,能让我能更深入快速地领悟世界。我曾在《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北京日报》等报纸写作关于中国电影的专栏。曾为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First青年影展、纽约大学Reel China影像双年展等影展担任选片、策展或评委的工作。这些活动对于我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实践多有帮助。我曾出版过几本关于电影的著作,包括《电影与时代病》(2008),《电影政治》(2014),《电影意志》(2019)。
吴文光
1956年出生云南昆明,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之后在昆明和新疆做中学教师三年,在电视台做记者、编辑四年。1988年至今,作为自由职业者居住北京。纪录片作品:《流浪北京》(1990年)、《我的1966》(1993年)、《四海为家》(1995年)、《江湖》(1999年)、《和民工跳舞》(2001年)、《你的名字叫外地人》(2003年)、《操他妈电影》(2005年)、《亮出你的家伙》(2010)、《治疗》(2010)、《因为饥饿》(2013)、《调查父亲》(2016)、《之间》(2017)、《自传:穿过》(2017)、《自传:挣扎》(2018)、《自传:恐惧》(2019)、《度过三章》(2020)。短片:《日记:1998年11月21日,雪》(1999年)、《公共空间》(2000年)、《寻找哈姆雷特》(2002年)著作:《流浪北京》、《革命现场1966》、《江湖报告》、《镜头像眼睛一样》;主编《现场》(出版三卷)。2005年,策划与组织村民影像计划。2010年,策划与组织民间记忆计划。
朱日坤
老朱或老猪,边缘人, 专业的业余电影工作者。尚年轻时被誉为老,颓老之年毁为愤青。
往事不追,未来不期,终老于黄塘古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