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小伙伴们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包,大概是因为我看上去比较少年老成吧。当时我极度内向,情愿与书籍和电影为邻也不愿与人为友。酷爱读书和看电影,尽管当时书籍和电影的选择都很少。我看了很多书和电影。也许正因为如此,我视力高度近视,而且近视度数逐年升高。小伙伴们经常向我借眼镜,好奇地想看看里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不知道,我的眼镜有一项神奇的功能,它让我用一种酷儿的方式来看世界。我看到的一切都和我的性向以及我对酷儿理论的理解有关。
酷影是我研究酷儿影像的专栏。它主要讨论中国酷儿影像,尤其是酷儿独立影像。该专栏也会涉及到酷儿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其他类型的独立电影。该专栏主要以博客式的短文为主,也会有导演和艺术家访谈、影评、书评等其他形式。我想用这种方式来记录当代中国酷儿影像文化的发展,也表达我对当前社会、文化、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感受和看法。 欢迎你试戴这副神奇的眼镜,祝观影愉快!
酷影专栏也发表其他作者有关酷儿影像文化的原创稿件。稿件形式灵活多样:杂文,评论,影评、影展或艺术展报告等。如有意愿投稿,请联系包宏伟或本网站。
另见包宏伟的评论家专辑。

在柏林放映华语独立影像:C/LENS策展人 唐雪丹访谈
在这次对话中,来自Queer Lens的包宏伟采访了C/LENS的创始人和策展人唐雪丹,介绍了2022年夏季C/LENS的放映计划。

‘我们是亚裔,同性恋,我们骄傲’: Daniel C. Tsang访谈
在与Queer Lens的包宏伟博士的视频访谈中,Tsang回顾了他五十年来参与组织的亚裔美国人和同性恋活动,包括他在1975年发表的 “Gay Awareness “文章(通常被称为 “第一个亚洲同性恋宣言”);他编辑的Gay Insurgent杂志,其1980年的封面是1979年华盛顿特区第一次女同性恋游行中的亚裔美国代表队;他在UC Irvine主持的Subversity广播节目;以及1998年他在香港参加的第二届中国同志大会。

酷儿媒体在中国:一段简短的历史
在本次讲座中,包宏伟博士介绍了中国大陆酷儿社群媒体自九十年代初至今的演变历程,并强调这些媒体在构建性/别少数身份与社群的重要意义。

“拥抱酷儿”:酷儿小分队访谈
在这次采访中,Queer Lens的包宏伟采访了Queer Squad的Pei,这是一个位于法兰克福的女权主义和酷儿团体。

中国女权和酷儿运动中的独立影像
本次由C/LENS主办的网上论坛集中讨论了纪实影像在当代中国女权和酷儿社会运动中的使用。首先,周芸芸博士介绍了纪实影像的类型以及这些类型在中国女权和酷儿运动中的应用。接下来,曾金燕博士讨论了中国女权主义影像的伦理和美学。再接下来,包宏伟博士讨论了中国酷儿影像的历史、美学特征以及生产和传播机制。最后,三位讲者回答了观众提出的有关纪录片伦理以及独立影像的可见度和公共传播等问题。

华语酷儿影像研究: 范坡坡
在这两段视频里,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包宏伟博士分析了范坡坡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创作及其近两年参与的社会行动。

中国酷儿影像的历史回顾
本文第一段视频着重介绍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大陆酷儿影像的发展概况;第二段视频则着重分析独立影像中的跨性别呈现。

中国当代酷儿女性影像:访谈石头与何小培
酷儿女性影像作者在华语独立电影史上占据独特的位置。她们用影像呈现酷儿女性身体、主体性与情欲;同时也挑战了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同志运动和异性恋霸权主导的中国历史和妇女史。 本次访谈视频由英国的Queer China UK提供,访谈语言为普通话。

坎普文化在中国
本文追溯华语语境下“坎普”一词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并探讨坎普美学和波普文化在当代中国本土化的可能性。

香港同志影展: 一位女性策展人的视角,廖晓莹访谈
作者:谢和伸
廖晓莹 法国里昂跨文本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香港同志影展短片筹组、翻译员、法文导师。曾于法国留学十年,修毕里昂第三大学应用外语(英文及日文)学士、跨文化研究硕士课程。研究范围包括后殖民、香港电影及魁北克电影。

用影像和愉悦原则来反对歧视: 何小培访谈
中国独立影像作者何小培介绍自己的影片、独立影像创作生涯与酷儿女权主义哲学。

“酷儿是我们的目标”:CINEMQ访谈
总部位于上海的酷儿电影团体 CINEMQ 在其网站上写道:“墙壁是我们的屏幕;屋顶和地下室是我们的电影院; Queer 是我们的目标。”这很好地总结了 CINEMQ 所做的工作以及 CINEMQ 的工作环境。超酷! Queer Lens 很高兴能与 CINEMQ 一起谈论他们为中国酷儿电影文化和行动主义所做的各种“酷行”。

探寻酷儿女性空间:访谈石头
在以下三部分的视频访谈中,酷儿艺术家、电影导演和社会活动家石头介绍了她从90年代初到现在创作的艺术和影像作品以及参与过的酷儿社会运动。

提高东(南)亚酷儿文化在英国的可见度:东亚酷儿影展策展人王裔专访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酷影”很高兴能与王裔先生一起谈论自去年以来在英国举办的东亚酷儿影展。像王裔一样的活动组织者也面临着全球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但他们对同志电影的未来以及东亚和东南亚的LGBTQ的权利保持乐观。他们坚定地致力于通过跨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电影交流来创建一个酷儿世界。祝大家新年快乐!

内与外: 影像中的多元性别文化 – 久保豊
在这篇特邀客座稿件中,来自日本金沢大学的久保豊(Yutaka Kubo)副教授介绍了他组织的“内与外: 影像中的多元性别文化”展览(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2020.9.28-2021.1.15)。

从同志亦凡人到酷儿大学:魏建刚访谈
在以下视频访谈中,酷儿影像导演以及社会活动家魏晓刚介绍了他参与和经历过的中国大陆的酷儿影像创作以及同志运动。

采访范坡坡
2020年年末,在这次与诺丁汉大学传媒专业包宏伟副教授的视频访谈中,华人酷儿影像导演范坡坡回顾和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影像创作及其参与过的酷儿社会行动。

华语酷儿影像选播(中国大陆版)
当我开始为华语酷儿影像选播选择电影时,我立即遇到一些大问题:什么是华语?什么是酷儿?什么是电影? …

九十年代北京的酷儿文化:访谈苏茜
在本次访谈中,酷儿女权主义活动家苏茜回顾了九十年代时期北京的酷儿文化。访谈集中展现了当时中国城市中酷儿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跨国语境下的华语酷儿影像
我在这篇短文里简要概述了跨国背景下中国酷儿纪录片的现状。在此过程中,我希望强调其生产和流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美学和政治。

“创造南南酷儿群体之间的实验艺术空间”: 非洲酷儿大学项目访谈
以下访谈有关非洲酷儿大学影像能力培训项目。访谈人为包宏伟和酷儿大学创始人魏建刚。访谈时间魏2020年8-9月。有关该项目可阅读《酷儿全球南部:中非之间的跨国影像行动》

《女人50分钟》中的酷儿女性影像美学特征
石头的《女人50分钟》是一部拍得非常美的作品,也是一部比较具有导演个性的作品。它既是酷儿影像的代表,也是女性主义影像的代表。

作为独立电影的中国酷儿影像
我进入酷儿影像领域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我上博士期间,崔子恩老师到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做了一次演讲,并放映了他的作品《夜景》。我听了崔老师的演讲,对中国同志运动的发展非常感兴趣。

中国酷儿影像的本土性和全球性
讨论中国酷儿影像的本土性、全球性和后殖民性等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这些都是中国独立电影当前存在和发展所面临的话语环境和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