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Image becomes writing, freedom is a verb ——Writing for the Opening of the “Image Writing” Workshop

13 January 2021


“影像创作”工作坊,草场地工作站之民间记忆计划创作群常年保持创作训练方式之一。

2021年1月将开始的新一轮工作坊,主题为“影像写作”。

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工作坊。我们追求的影像创作立基于“运用真实材料”,或称“真实影像创作”。注意,这里没提“纪录片”,我们尊重“纪录片精神”,但不想遵循“纪录片准则”(如果有的话);我们热爱:“散文电影”“作者影像”“个人影像”等等迸发自由精神之创作,但不追求成为被某个词修饰或限定的一种“影像”。我们热爱动词,热爱动作本身。

顺着说下去,“自由”是一个动词被我们认知并被落实到具体动作,比如“影像写作”,或称“以影像进行写作”,目标为探寻影像创作如何自由深潜并飞翔并抵达。

需要说明的是,民间记忆计划十年(2010-2020)创作实践,是该工作坊“创作田野实验之地”。意思就是,工作坊将不会是大师经典名片讲堂,所选择创作讨论案例主要来自民间记忆计划创作。

和往年创作工作坊不一样的是,因为疫情,草场地工作站所有活动转移线上。意外收获的是,刺激我们拓展网络线上功效,跨越地界与封闭,走向一个生动互动现场发生的工作坊。

将要开始的“影像写作”工作坊构想是——

1,工作坊并非课程或讲座或论坛,围绕“真实影像创作”之呈现、交流、切磋、讨论,一个有议题但热爱即兴的“正在进行时”现场;方式是,一个“主持”与十余个创作者共同出场;前者属作者之一,同时扮演穿针引线人,后者们带着自己的创作和实践,他们是这个工作坊的燃烧之火。

2,工作坊的“主料”将会是各种不同“创作案例”,主要来自民间记忆计划作者之创作,其中有完成作品,有正在进行中创作,也有“典型意味”素材。一句话,实践→探讨→实践。理论学术吧啦吧啦不是工作坊主菜,我们会推荐一本相关学术书《私人摄像机》(著者:劳拉·拉斯卡罗利),这本影像理论书涉及工作坊部分创作,值得一读,但建议参考阅读,而非“创作或理论指南”。

3,踏上网络线上,门户和封闭有可能被击破。以往只是发生在草场地工作站“创作群内部”工作坊,可以朝着“开门”尝试。也许我们正在行走的这条创作之路,已有一些心之向往并共同前行者。工作坊“开门”,欢迎有兴趣踏上此创作道路之人。

笔记1:立意

“立意”,谈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坊(以后会谈“怎么做”)。影像创作工作坊是我们的常规武器,草场地工作站保留节目,也是我们带到电影节大学美院的主要课程或工作坊。

今年我们在疫情包围下的“突围”动作之一,有两个工作坊,一是“素材阅读工作坊”,二是“剪辑工作坊”。

“素材阅读”,涉及现场拍摄及后期剪辑对“原材料”的体悟研究,我以为是涉及“真实影像”创作的基本并必修课(遗憾的是,我们以往对此忽略,一个客观原因是,有谁会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搞那种微观并琐碎的“素材分析”)。

“剪辑工作坊”,面对“影片结构”,紧盯片子“搭建/构成”。剪辑动作中,“结构”和“搭建”两词我更愿意用后一个。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动词就意味着没有定数,各种可能性。还有重要一点是,如何把“真实影像素材”用到“意料之外”境界。

“素材阅读”,训练开掘的是,画面表层及潜藏感知与读解,素材与现实关系(读素材也即读人读人生),也还有“持续拍摄”(长镜头)“跟随拍摄”(运动镜头)画面(对话)中人之关系与故事延伸(构图运动方式等技术问题是被涵盖其中讨论的)。

从“素材阅读”到“剪辑”,也就是影像创作必须的“材料分析”到“片子构成”。“最初”至“终点”——“拍摄田野”到“作品构成剪辑台”。

两个工作坊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我们作者中需要补课之处——

  • 现实虚焦
  • 人物读解缺乏穿透力
  • “学理”捆缚感性
  • 感性被遮蔽需要照亮

于是想到有针对性地做焦距明确的“影像创作”工作坊,即“影像写作”。基本立足点有以下:

影像创作者身份界定→与追逐投资捞回营销等“影像制作”划清界限

态度立场和位置确认→与文青玩票网飘网红短频快速效没有关系

表达与表现方式鼓吹→影像创作最大自由度追求与实现

上述最后一条“影像创作最大自由度追求与实现”,是我认为的所有艺术创作追求的终极,现在我们不是口号或愿景去呼喊祈求,是成为脚下实实在在的一步步迈出。

先决条件即是,“一个人+摄像机+剪辑电脑”。即成所谓“一个人的影像”,也就是,影像转换为“写作”的最大可能性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