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
董钧
年代: 2008
片长: 93分钟
类型: 纪录片
剧情
渡口。因渭河而生的老渡口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了,它成为附近农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往来于河的两岸。三门峡的修建,使渭河的变道早已不是古人说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了,而渭河也已经成为地上河,河床不断升高,淤泥堆积严重。苟大爷一家经营着位于华县滨坝的老渡口,见证着这些变化。
新豫村。三门峡工程上马了,黄河滩荒芜了,社会治安混乱了,政府命令相关单位、部队进驻黄河滩,而随之产生了与当地农民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大荔县新豫村的村民选择在黄河滩种地,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居住,他们称之为“吊桩种地”。四十多年过去了,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一座消失的古城。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浩叹不已的潼关,已然不在。这座古城死得不明不白:按照三门峡水库最初的规划,它应该静静地躺在水库下面。人,搬了;城,拆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门峡蓄水后的水位,从来没有到达和淹没过潼关古城,而如今这里却成了威尼斯大酒店和黄河鱼烧烤园,人烟稀少。
民间诗人。马健文是华阴县冯东村的一个民间诗人,他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当年外迁至青海。用四十年的时间写下了几百首诗词,有很多都是关于移民和流亡生活的。地方上的出版社不敢给他出书,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为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渭滨草》,现在他在为他的第二本诗集的出版而努力。这个来自底层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小人物与国家宏大意志的行为有着使命感的思辨。
三门峡大坝。始建于1957年,是中国第一座水坝,更是当年中苏关系从友好走向破裂的见证,也曾是国内其他水坝建造参照的典范。而如今,随着设计的严重失误与对在地环境资源的持续性破坏,已成为当今执政者的心疾。每年的发电量远达不到标准,如今已成为尴尬的旅游基地。
治水,是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政绩体现,更是他们的理想。如今,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相继上马,造价与规模越来越大,它们覆盖在中国所有经济最活跃的命脉上,在发电的同时充满着潜在的危机。
导演简介
董钧,生于西安。 2001年创立非营利性艺术空间"六合艺术公社";200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主修摄影,后留校任教。从事影像创作多年,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电影节,曾获得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节青年摄影师大奖。作品被美国长征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国际艺术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收藏,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推广西安独立影像与当代艺术的对外交流。纪录作品包括《SARS进行时》、《无烟煤店》、《模特》、《聚会》等。
导演自述
每个人的梦想与希望都是不同的,但有一群人,他们的梦想却无奈的一样,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园和故土。因为中国的第一个水利工程,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牺牲了自己,保障了国家和其他人民的利益。时过境迁,如今他们大都已经步入老年,四十年的流亡生活和数次的搬家与重建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贫困,曾经关中地区最富饶的土地已经随着生态的恶化洪灾不断,而国家下拨的救灾款迟迟得不到基层的落实。 在这四十年里,他们自迁自建,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同时却也为现实的残酷而心力交瘁。我们没有选择长江三峡和周边的生存环境是因为那里只是事物的前端,国际舆论早已给与了强烈的关注,而作为中国第一座水坝的三门峡早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更关切到那些曾经勇于献身的卑微的人民们,因此我们选择了受灾最为严重的渭南地区作为突破口,地毯式的为他们造像,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井市生活。 大水作为影片的名子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拍摄到了纪念中国第一个治水专家大禹的大禹庙、依水而生的渡口、吊庄种地的新豫村、因水而消失的古城潼关、和水结下恩怨的民间诗人马健文、中国第一座水坝三门峡。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像符号贯穿在整个影片的叙述之中,形成了内在的隐喻与象征,希望水最终超越它自身上达到一种哲学与生命上的思考,产生一些触动,我想这便是我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