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编年·贺家
郭熙志
年代: 2019
片长: 234分钟
类型: 纪录片
剧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大约有四五千万产业工人下岗,涉及的家庭人口更是数以亿计,贺国平就是其中一位。下岗后,妻子开出租,他成为天天炒菜做饭的“家庭主夫”,儿子贺奂也由嬉耍顽皮的孩子长大成人。二十年对这个普通家庭的跟踪拍摄,这个持续“在场”,让电影产生了“看见草生长”的时间触角。有人说,这是一部“平民史诗”。
导演简介
郭熙志,1965年生,安徽铜陵人,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曾于《读书》等杂志发表各类文章若干。毕业后就职于电视台,现任教于深圳大学。作品多次入围国际国内电影节并部分获奖,指导的学生电影亦是如此。
导演自述
我没想到会拍二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街上的供销合作社变成卡拉OK和桑拿时,整个社会变得陌生。我想知道故乡还会陌生到什么程度。
对渡口三个下岗家庭的跟踪拍摄,在我离开故乡之后,变成一年四五次的返乡记录。我在故乡的各种空间中行走,和三个家庭的老少相处,而和贺国平在一起吃饭的时间最多。
一开始的拍摄动机是“转型期的人生和人心”。在一个大家都下岗的危机时刻,对事件的记录就是对人心的记录,而时间让人生绵延。如果说一开始的观察方式主要是社会学的,那五六年之后,我开始对“人的状态”有了兴趣,这是一次改变。
实际上,这二十年“拍什么”没有变,而“怎么拍”一直在变。本世纪初,大量类似我的直接电影出现后,我对自己的方式产生疑惑。又过了五六年,在思考“怎么拍”时,我开始反思直接电影,对电影新的可能也有些琢磨,开始对诸如私影像、家庭影像、散文电影与论文电影有了开放的态度,但要形成自觉的方法尚需时日。一方面,我对生硬维新保持距离,但同时,我相信来自内部的革命更有意义。
很明显,作为方法的阶段性,《渡口编年·贺家》是一部片子的内部存在。而关于贺国平,我想应该有一篇关于他的长文。《渡口编年》是一组电影,现在的贺家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