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为家
吴文光
年代: 1995
片长: 170分钟
类型: 纪录片
剧情
部片子是《流浪北京》的续片,同样五位人物在五年之后、分别在五个不同国家的一段生活记录。片子分为五段:1、家在北京;2、家在巴黎;3、家在意大利;4、家在奥地利;5、家在美国。
导演简介
1956年出生云南昆明,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之后在昆明和新疆做中学教师三年,在电视台做记者、编辑四年。1988年至今,作为自由职业者居住北京。纪录片作品:《流浪北京》(1990年)、《我的1966》(1993年)、《四海为家》(1995年)、《江湖》(1999年)、《和民工跳舞》(2001年)、《你的名字叫外地人》(2003年)、《操他妈电影》(2005年)、《亮出你的家伙》(2010)、《治疗》(2010)、《因为饥饿》(2013)、《调查父亲》(2016)、《之间》(2017)、《自传:穿过》(2017)、《自传:挣扎》(2018)、《自传:恐惧》(2019)、《度过三章》(2020)。短片:《日记:1998年11月21日,雪》(1999年)、《公共空间》(2000年)、《寻找哈姆雷特》(2002年)著作:《流浪北京》、《革命现场1966》、《江湖报告》、《镜头像眼睛一样》;主编《现场》(出版三卷)。2005年,策划与组织村民影像计划。2010年,策划与组织民间记忆计划。
导演自述
《流浪北京》完成时是1990年,片子里五个人物中的四个已经陆续离开北京移居其它国家。九零年的夏天,我和唯一留在北京的牟森在北京一个胡同里喝酒,他当时是《流浪北京》的唯一观众。酒喝的半醉时,牟森问我:《流浪北京》的续片还打算拍吗?我说打算的;牟森说:那好,不过那时我肯定不在北京了。
那时我们对北京都非常失望,我自己也想离开北京。我当时存有续拍《流浪北京》的愿望是想问:在北京还有梦想吗?如果北京不给我们梦想,巴黎会给吗?美国会给吗?
三年后,也是夏天,《流浪北京》的续片《四海为家》在北京开始拍。牟森依然在北京,他是去了西藏,也去了美国,但后来还是回到北京。镜头是从他开始的,到九四年春夏,镜头移到海外,寻访拍摄了已经定居在外的高波、张大力、张夏平和张慈。这时人物已不止五个,原因是他们都有了配偶或孩子。
补充一点,片子临近完成时,高波、还有张大力带着他们的妻子、还有孩子回到北京定居。
五年过去,人的生活足迹就像画了个圆圈地轮回了一次。以后若干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还会再离开北京或是又返回北京。这一点他们不能肯定,我也不能肯定。我能肯定的是,我是希望用记录的方式关注着中国人这种永无归宿的肉体与精神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