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一部片子《饥饿的村子》完成后,我回到村子首先给我的家人放映,马上遭致一场激烈的家庭反对,几乎全体家人——我的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七十年代出生的哥哥和“90版”的上高中的弟弟都担心我采访村里五十年前的“饥饿历史”很危险,会犯错误,并且认为我大学毕业后不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去采访老人和拍纪录片是不务正业。家庭的激烈反对让我几乎崩溃,我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也在重新审视和寻找自己。这是我从出生到现在、25年来第一次和父母、和家人对抗,也是我叛逆的开始。幸运的是,在家庭反对的“高墙”中,我的身边站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我的九岁的侄女,她成了我的“小天使”。还有我采访过的那些村子里的老人,他们依然坚定而朴实地支持我,即使有的老人看完片子后,担心这个“暴露饥饿历史”的片子去国外放映会被外国人耻笑中国,也有一个叫西陵的老人站出来劝说他们支持我。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我的村子”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部片子,记录了我因为寻找记忆所遭遇的现实。我最大的疑问是,这个村子经历过惨绝人寰的饥饿灾难,五十年后的现在,肚子是能吃饱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多了,但这个村子的精神是否依然还在饥饿中?
邹雪平,纪录片、剧场和教育工作者。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2014年曾在北京草场地工作站驻站,参与“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邹家村,采访老人讲述过去的历史和记忆。作品内容涉及乡村历史和现实,实践和行动的尝试,持续以独立的方式创作作品。
创作的纪录片《娘》(2008)、《饥饿的村子》(2010)、《吃饱的村子》(2011)、《孩子的村子》(2012)、《垃圾的村子》(2013),《傻子的村子》(2015)。
个人创作剧场作品《家庭反对》、《返回的路2019》、《返回的路2020》。
参与德国导演Matthias Jochmann的中德文献剧《关于我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创作;演员和影像指导;参与生活舞蹈工作室的剧场作品《回忆2:饥饿》、《记忆在路上》、《红》、《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