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克拉玛依

徐辛

年代: 2010

片长: 356分钟

类型: 纪录片

剧情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出油,克拉玛依油田是中国1949年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1958年7月25日,克拉玛依市正式成立,新疆石油管理局机关就设在克拉玛依市,局与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下的两套管理体制.

2007年12月8日清晨,克拉玛依市小西湖墓地,天色渐亮,阴云,远山,冰雪,枯草,乱石,一座座坟墓, 都笼罩着一层阴冷的灰蓝色调,风声,狗叫,汽车发动不着的打火声,这是影片6分钟的第一个固定长镜头,影片开始.镜头从一座坟墓移到另一座坟墓,一幅幅镶嵌在墓碑上的照片,照片里都是儿童无邪的面容.

13年前, 1994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教委组织全市中、小学师生共796人,在友谊馆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基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团汇报演出.克拉玛依友谊兴建于1958年,1992年改建装修,是克拉玛依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政治活动中心,地位相当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过程中,友谊馆发生特大火灾,造成323人遇难,130多人受伤,遇难者中288名为6-14岁的中、小学生.参加会议的克拉玛依市领导全部逃生.

1995年,友谊馆主体建筑被拆除,改建成人民广场.在遇难者家长的抗争下,友谊馆的正门得以保留.据说,广场上有多少盏灯就代表多少个死难者的亡灵,这是留下的唯一纪念.13年来,克拉玛依市政府禁止在友谊馆前进行任何悼念活动.

影片以人物讲述为主线,穿插当时的影像资料.讲述者有遇难儿童的家长,幸存的老师,烧伤最严重的伤员等.每一段的讲述都是相对完整独立的,一段讲述就是一个受害家庭的呈现.从对当时现场的描述,到对人性,民族,社会,制度,法律的质疑反思和深层分析.影像资料包括火灾现场录像,演出录像,家庭录像及官方电视台的相关报道.

2007年12月8日晚, 夜幕下的友谊馆正门, 门前燃烧着唯一一支悼念遇难者的蜡烛,一群少年在玩滑板,似乎不知道13年前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又一个6分钟的固定长镜头, 滚动字幕:323名12.8遇难者名单,在烧伤者杨柳创作并演唱的歌声中全片结束.

 

导演简介

独立纪录片制作人,1966年出生于江苏泰州,现居南京;1991年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1988年油画作品参加江苏青年艺术周;1992年综合材料作品参加广州双年展;2001年摄影作品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大展;2000年建立徐辛纪录片工作室,专业从事纪录片创作;2002年创作纪录片《马皮》,81分钟;2004年创作纪录片《车厢》,18分钟;2005年创作纪录片《房山教堂》,80分钟;2006年创作纪录片《火把剧团》,110分钟;徐辛的纪录片关注中国最底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对作者而言,纪录本身就是参与建构历史的一种方式。

导演自述

2007年初, 制片人朱日坤在和我商讨拍摄计划的时候,当时有两个题材,一个是克拉玛依大火,另一个是唐山大地震, 因为我曾经做过老师,因为在事件发生时我也曾经感到过震惊, 因为事件发生后所见到的报道,不是对事件的轻描淡写,就是对当时救火英雄的歌功颂德, 因为那些孩子的家长一定还健在,而媒体却很少去关注他们,因为它是人祸,因为有太多的因为,所以我选择了克拉玛依大火.

我于2007年12月7日独自一人去了克拉玛依, 在这之前我和他们没有任何联系,我想12月8日是孩子们的忌日,家长们一定会去墓地悼念.8日凌晨我来到小西湖墓地,和几个家长取得了联系,所以有了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随后在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北京,上海等地开始秘密拍摄.

关于片名:刚开始想叫<<12.8>>,<<一天>>, 后来又想叫克拉玛依大火,都不满意.<< KARAMAY>>只是维吾尔语译音,作为片名,没有任何意思,因为片子不仅仅是在讲述事件本身.我希望片名不具有任何指向性.

关于结构:影片从2007年12月8日凌晨,克拉玛依小西湖墓地的一个6分钟固定长镜头开始,从一座坟墓到另一座坟墓…中间大部分是讲述,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之间穿插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包括火灾现场录像,演出录像,家庭录像,及官方电视台的相关报道.每一个家庭的讲述都是完整独立的,但在整个片子里又是递进的.片尾是2007年12月8日傍晚, 夜幕下的友谊馆正门,当年的事发地点.影片在又一个6分钟的固定长镜头里结束.

关于色彩:影片的第一个固定长镜头是彩色的,向观众呈现一个现实的墓地.影像资料保持原样,是彩色的.讲述部分全部处理成黑白,和悲怆的家庭氛围更相符.结尾部分,从小女孩(遇难者家庭事件发生后所生)弹琴开始回到彩色,到友谊馆正门的一个固定长镜头结束,以表示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及对事件发生13周年的纪念.

关于片长:拍摄非常顺利,几乎不需要提问,每一个被拍摄者都在镜头前长时间的诉说.当初有计划做12小时的成片,考虑到影院放映和传播发行,最终定为6个小时.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本书,观众是可以随时拿起来翻看的,可以从中间任何地方开始.

13年前的那场大火,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在那场大火发生之后,类似的事件仍然在全国不断发生. 当时社会上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其实,令人震惊的远远不止这句话,影片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我感到:在中国,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