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May 2022 凝视 这是梦奇在“47公里”村子的第七部作品,是她自2010年初次踏入同一个村子,并连续7个冬天返回后讲述的第七个“47公里故事”。一个作者持续7年返回同一个村子不易,更不易的当然应该是每一年讲述的故事有什么变化深入递进展开。 我对梦奇这7年的回村创作大致看法是,头四年头四部片子,从“在47公里”起步,到“47公里跳舞”“47公里做梦”“47公里搭桥”,作者以“回村行动”(采访饥饿记忆、统计饥饿死者、为饥饿死者树碑、带领村里孩子建立图书室、采访老人等)激发“影像叙述构成”,算是民间记忆计划创作最初基本方式,也是一个影像作者的基本“上路行走”完成。 创作难题和挑战是“之后”,尤其考验的是对同一个村子、包括转来转去就那么些村里人持续下去的“故事讲述”该翻到什么新的一页? “新的一页”出现“翻开”动作是第五个年头(2015年)的“47公里之死”,这部片子以“爷爷去世”串联出村子若干正常死亡(生老病死)和若干非正常死亡(发生在现实中的自杀悲剧及老人记忆讲述中,如土改批斗时的“被吓死”),“死亡”不只是故事或话题,影片中转化为作者的一个动作特征,即凝视,凝视这个村子及与此相关的人和发生的事。 当镜头(作者之眼)从“看到”“扫过”“打量”递进到“凝视”,一种阅读式凝视,叙述沉下,影片也沉下。 然后,如此“凝视”方式继续到次年下一部片子“生于47公里”,面对“死亡”之时也发现“生”的开始,片中两个女性人物,一个是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年过70雷老人,一个是出门打工若干年疲惫归家、带着“年少错误”换来的女儿再嫁并待产也等待一个可能的“好前景”的21岁方媛。影片的叙述主线由一老一青两个女性的故事讲述交叉构成,老人雷回忆自己的生育及结果如何——生7个早夭两个活5个成年后两个非正常死亡(一个喝农药自杀一个打工被石头砸死);青年方讲述村子童年出外打工日子,老年的过去和青年的现在,日子总是伤心多过快乐但还是希望着。这大概就是日子总得过下去,或者说生命如何完成更迭。 作者在凝视“47公里生与死”时,影像方式有一点需点明的是,之前四年的介入村子现实的“行动”依然在持续,表现到影像中,转换为一种“含而不露”,或者说不是一种直接铺陈,而是含蓄诗意地隐藏其中。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对村子的“行动关怀”,作者并不努力追求那种“冷静待在隐蔽处的深思”,“凝视”是有温度的。这种有温度的凝视,也延续到下一部片子、也即正在剪辑中的“47公里斯芬克斯”。 梦奇的“作品核”视觉,以“47公里斯芬克斯”为题,视觉构成是,极简单却强烈的两组不同墙对应:“只有____主义才能救中国”标语墙(分为白天,黄昏,雷雨到来之前等不同时段);被图画的墙(从空白到草图,人形,填色,加上诗的变化过程)。之后是一个男孩在标语墙前面对镜头发问:你能爬上那棵高高的树吗?你能走过那座山吗?……梦奇在陈述她的“作品核”视觉时,每个镜头顺序一一列出,并有长度(精确到秒),画面感强烈,节奏明确,其寓意暗含其中:位于赣西北一个区区无名小村“47公里”,与远古历史延续而来的古老寓言“斯芬克斯”并列,作者决意要把“人啊人,你能认识自己吗?”的永恒质疑强行移植到“47公里”。 构成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这部片子的构成。 1,构造,从外观到内核的基本构成, 片子以“两墙对峙”为基本构成,墙一,村子里一面写有“只有____主义才能救中国”标语墙——作者称为“口号墙”);墙二,一面被一个名叫方红女孩图画之墙——作者称为“梦想墙”。 墙一是村里司空见惯标语口号墙,某种过去时代并延续至今的“政宣”动作,印证时代痕迹也刻度现实烙印;墙二是一个12岁女孩涂鸦院墙,常见的孩子随手涂画行为,代表现实中生长中的生命和诗意,某种让人不必永远沮丧绝望下去的未来指向。 影片中,作者将两面看似本无关联的墙“主观强行”植入,让两墙主人(一老一小)的故事和行动贯穿全片,两墙因此对峙。 2,处置,影像实施和处理。 片中“两墙”不只是“景观”呈现,而是“移动中现实”,标语墙后的女主人被请出来,开始讲述她已不在人世的儿子故事。属于少女方红的那面涂鸦墙呢,方红的心事和希冀在涂鸦痕迹被发现,然后拓展为构思为梦想画到一面新墙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