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37: To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ilm Auteur

20 November 2023 前因: 2022年4月,《电影作者》编委会在微信群开始讨论未出刊一年多的杂志如何继续。我按近几年方式“旁观”。之后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就算是和《电影作者》共处编委们的“最后的话”。 以下是当时所写原文(修改个别字词及标点符号): 各位,看到大家又开始讨论《电影作者》了,太高兴了!我是盼望着《电影作者》继续,不要停滞更不要消失。这个时代消失(失踪)太多,但《电影作者》不该消失,现在或以后(包括未来),它最应该存在,作用巨大。相信我这么说是认真的,是一直在观察和想着《电影作者》的人。我对它的看重和珍惜不亚于各位。我的问题只是:如何做自己该做的。 我会就我所想到的《电影作者》以及相关的看法,陆续写给各位看,怕零敲碎打闲言碎语说得没有头绪,就用笔记方式,所以每篇会有个小标题。目的是希望说得有些用处(如果读着没用就跳过去)。想好了,趁热赶紧写下,发出。怕想多了,“冷静”了,又不想说了。 笔记1:我和《电影作者》关系 我进《电影作者》编委会是毛晨雨拉我。不等着专家影评人理论人发表高论,影像作者自己写同道人作品写自己作品包括著书立说,是我最欣赏并努力去做的。《电影作者》出来,我当然欢呼,晨雨拉我入群,我视为荣幸,但这个杂志应该是“自由影像中年生力军”之所为,我可以跟着摇旗呐喊推车铺路,不该跑到前头拉车。 当时我好像也是这么和晨雨表示的,需要我做什么就说,我都愿意做,但我没想到也去实际编杂志。我当然很喜欢“编”这个事,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不仅是个人喜好,我也极其看重它的延伸推广功能。纯粹是我自己挑头的“编杂志”,九十年代中期有过《纪录片手册》(14期),2000年前后有《现场》(出版三卷),以后有“草场地邮件组”(2006年持续至今),“草场地博客”,再到现在的“草场地公号”(2014年持续至今,中间被“永封”一次,换号再来,保持每日更新)。我体会所有文案活计里,“编辑”最繁琐最籍籍无名,但潜藏功能巨大,所谓“无形推手”。 《电影作者》出世正当其时,所谓“三大独立影展被干掉”,影评影论越来越看不到踪影,“环境日益糟糕暗黑”叹声包围。自由影像永远始于自由作者,《电影作者》出来得太是时候了! 后来晨雨点名我编辑,我觉得我不能空挂编委名头不干事,认编了一辑,以后又再认编一辑。我是热爱干编辑的,我编的两辑也都是我想编的,但《电影作者》应该属于现任编委所有中年青年,不是我这种“老人”。我可以给《电影作者》做任何我可以做的事,只要需要我的话,比如提供草场地秦家屯工作室仓库存放《电影作者》印刷品,但不应该再挤进去做编辑。好像是2018年,我和丛峰表示过这个意思。 说了“我和《电影作者》关系”,意思还是,我继续愿意为它做任何可以做的事,当然最好除了编辑——说句玩笑话,如果我把电影作者编辑抢过来干的话,可以一个人包揽并彻底干到底。这肯定不是各位希望看到的。 我现在对《电影作者》有些用处的话,就说些我对《电影作者》继续下去的想法。我希望说得实际并具体。 笔记2:《电影作者》之存在 实际具体来谈《电影作者》如何做下去之前,还是稍微“宏观总体”谈下我对《电影作者》认知,也许和各位有同也有异,但估计大方向应该差不多。“基本方向”沟通后,我想再和各位讨论实施细节就有一个需要的基本铺垫。 前面我说了我对《电影作者》的基本认知,现如今这个时代环境里,感觉它更为珍稀,潜藏作用巨大。《电影作者》是基于杂志或媒介,但可以掂量出它又具有“自由创作共同体”串连凝聚之功。 我这么说,是现如今“年轻作者浪潮涌来”趋势(不是那些曾经做片现在一个个消失的“老人”)我对现在“年轻作者”状态感知来自去一些地方(比如高校、栗电、影展)做工作坊,相当数量的新作者是90后和00后,包括一些在国外读书的。这些年我实际接触这些年轻作者至少也在几百个,实际存在应该是这个数目的数倍。这些年轻作者一部分很有见地和创作构想,他们希望发表作品,希望表达,希望沟通交流,希望提升和走得更远。 我对现如今“独立影像创作处于落潮颓势”看法不认同,相反我还觉得现在是“创作新能量蓄势待发期”,近似于2000年过后DV带来的“独立影像涨潮”(另一个版本)。也许我看法偏乐观,我是不愿悲观而无所作为观望下去,希望看到新亮点新可能并尝试去做点有建设性的事。 […]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36: Caochangdi Online Weekend Screening: Return

9 November 2023 第三场草场地周末放映会是胡涛片子《偷羞子》出场,映后讨论梦奇主持和作者胡涛都说过话后,我第一个抢麦说话。我说,只有一个小时讨论时间,我要赶紧发言。今晚看了这部已经看过N遍的片子,非常有感触,有太多话想说,我可以把这一个小时全部说完。我是吓唬想说而忍住不开口的人,并为了活跃现场气氛。 我简要说了我没想到我会非常投入再看胡涛的《偷羞子》,而且还看出新的感悟,这个感悟就是我要在之后“影像写作”工作坊进入到“叙述的抵达”时,胡涛这部片子被拿出来分析的“叙述的抵达”案例被改变了,原来我想的是片尾段落,看片后改主意换成另一个段落。我没有具体讲是哪个内容,我抓紧向胡涛提出我的问题:过了几年后再看这部片子,今天晚上你感触最大的片中段落是哪些? 胡涛答,他奶奶手持蜡烛等着他那段。我一听暗喜,这正是我要换作“叙述的抵达”案例。胡涛继续说,让他有感触的还有就他奶奶怀抱母鸡那段。 胡涛昨晚映后交流非常精彩,比如他在回答“影片主旨是什么”这个很容易落入俗套吚哩哇啦一通云山雾罩高远辽阔“作品主旨”海聊,以切身感受谈“为什么要拍奶奶叔叔娇娇三代之家”,这种自身出发的“创作谈”虽然没有满足“影片主旨”靶心,但却真正是最关乎“主旨”的。我是希望昨晚提此问的庞鸿同学和我有同感。 我自己,面对过上百次都不止的“观众对谈”,此类几乎绕不开的提问,我没有一次如胡涛同学说得这么精彩的。为什么?其是想到“偷羞子”胡涛都可以做到这个水平,我非常的想不通并嫉妒! 其实原因就一个,打开并诚实。就是凭着这个,胡涛从“创作感受”提问引出的内心展开,类似一条幽深绵延隧道引领着我们去阅读他怎么去感悟他的胡家和湘子店村,那是一个存在千百年至今并未被人探知的世界。 今天中午打开手机(我是中午完成每天书写作才看手机),看到梦奇微信:我靠,小爽写了一篇巨棒的偷羞子影评。我马上去读,果然!不是一般的棒!昨晚我在偷羞子胡涛那里精彩回答“影片主旨”领来的嫉妒还没消失,又被小爽写“偷羞子”文字重创。真的是“重创”!我靠,她为什么写那么精彩?以前写黄婆滩是很棒,但那是她的村子她独有,但这个“偷羞子”是共同观看她怎么就可以写出那么另类独特感悟文字? 而且这个爽竟然在文中说我写过那句“片子是胡涛唱给湘子店的一首挽歌”是“最佳比喻”,这不是讽刺我吗?什么“挽歌”,这种故作文绉绉实际装佯的话,我读了小爽的写恨不得头钻被窝里不要见人啦。 当然我读小爽写“偷羞子”的精彩只是我这么想,到现在我也没和梦奇交流她认为的“棒”在哪里。我读的精彩是,这不是那种掉书袋搬大师语录套用经典影评,小爽完全从她自己现实生活(与父母生活)去领会胡涛镜头中的奶奶叔叔娇娇,包括镜头背后但明亮出现片中的胡涛本人(这个与胡涛说自己拍此片感受如出一辙),我感觉是“读到骨头里去了”。这种文字和学位和发表无关,但和小爽现在以及以后的创作相关。 读小爽文字,我更感同身受觉得昨晚看片和参加映后讨论太值了。我再一次看《偷羞子》,再一次获得感悟,并借此领会小爽文字(嫉妒感是我有深刻感受标识),所以我非常快乐昨晚我的“重看”。 我把今天这篇笔记取名“重回”,意思由此而来。人生需要一些“重回”,不都是匆匆而过擦肩而过瞟一眼就遛。 我和胡涛之间有过“重回”故事。2014胡涛西美毕业,这个我曾经非常看好的创作之人,和所有离校人无可避孕堕入被割韭菜人生。这个时代连伟岸大树砍伐都不商量,韭菜嘛就是生来被割之命。我除了在遥远北京纳玛斯戴外对胡涛以及类似胡涛们无计可施。2016借着一次“中德青少年影像训练营”项目的事,我试着让胡涛来北京,看看是否可以换个地方还有生活方式会对他的创作继续有助。然后就是2017年初胡涛在老家村子的拍摄,并保持这一年大半时间,在接活挣钱之余,参加草场地工作坊(从“作品核工作坊”到初剪二剪工作坊),然后在年底拿出《偷羞子》。此片对胡涛的重要是,站稳脚,目光坚定,对回村创作重拾信心,并且找到方式。 赶巧的是,昨晚胡涛片子放映后讨论时出现一个“民间记忆计划”的“老作者”,十年前一起上路创作的王海安,一起走了快十年,就在去年疫情期间突然消失没了消息。这些年一起路上行走,有人加入有人离开,都很自然,自己感知自己选择吧。但海安消失却实在让我遗憾咬牙,已经是跟着一起走过七八年,有过4、50个老人采访,并有两部不错片子在手作者,而且就在去年我们找到网络交流互助平台可以让海安新片出手时机,他却不见了。 不管怎么样,2021春节之时,海安重回,发来希望重回邮件组信息,说不想放弃创作。好吧,马上和他微信语音,告知他现在的新形势新平台,包括周末看片和周六工作坊。总之一句话,尽快让海安“老兵”回到阵列,开始老兵新传。 (写于2021.3)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35: Caochangdi Online Weekend Screening: Live Streaming

4 November 2023 昨晚草场地周末放映B站直播第21场,胡涛片子《山旮旯》,秦家屯是影片放映发射,片子刚放映,暴风狂雨夹冰雹,玻璃房噼里啪啦交响音乐会,和胡涛湘子店声音混在一起。一会突然停电(院子灯下雨漏电短路老毛病),关掉院灯重新起闸,再启电脑,恢复片子播放。有一种战地放映味道。 B站放映观看数记录是“1099”,映后线上讨论来到腾讯会议室是真人27,当然大部分是老朋友老熟人,大部分都亮出面孔,还抢麦发言。 清楚记得,今年1月29日(1月最后一个周五),从头年试用B站播放“初剪片”觉得效果超棒后,决定搭上B站平台,开始“草场地周末放映会”,不用巴望苦等什么“放映机会”,自己拍的片子自己放,也就是我们在公号发布“草场地周末放映”消息说的,创作始端与放映终端一条龙实现,why not! 在这个据称“独立影像创作与放映传播举步维艰”之地,我们,草场地/民间记忆计划,不仰望不等待不抱怨不反对,把愿望变成动作,把精力留到“建立”。朴实踏实一步步走,从1月底到现在,只有一次因活动时间冲突暂停,21场21部片子(加三部短片)。 B站直播“人次”显示不知虚实,但每次映后来到腾讯会议室线上参与讨论的人个个是真的,还有“草场地工作坊+观影”群滚雪球到现在245人也是真的。 21场周末放映,去年至今年完成新片八部全部放映(所谓新鲜包子出笼,就在我们这个地方端出来),然后倒带放映“老片”。草场地自2005年村民影像计划和2010民间记忆计划,前后30多作者完成70余部片子,但凡现在还在草场地创作群继续拍摄并交流的作者,其“老片”都在放映之列。已经放映的是,梦奇三部,邵大姐、老贾各两部(加短片),焕财一部(及短片),我两部,胡涛、张苹各一部。 接下去,还可以安排放映的有,梦奇6部,老贾6部,焕财5部,邵大姐4部,吴4部(2013后片子),胡涛2部,张苹1部,共28部,可以排片到年底了。 重要的是,一个事一旦开始,就要持续下去。持续就是时间就是生命,价值体现其中。昨晚胡涛《山旮旯》,其中一例。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15: Liu Xiaoqian and Her ‘Baijiashan’

08 August 2023 “白家山”出场 刘晓倩片子《白家山正祥》剪辑版B站放映。这一步迈出,表示着,从2021年初至今,刘晓倩与草场地创作群同行一年又八个月,她的处女作片子走到“终点撞线”。 我心里把这看作是草场地创作群中有若干意味的一个“事件”。把这些我认为的“意味”描述出来,就是我的这篇笔记: 1,2021加入草场地创作群作者刘晓倩2023处女作影片完成。 2,2021年加入草场地创作群四个新人中第一个拿出“剪辑版”完成片作者。 3,生于1987(35岁),北京公司上班,经常性遭遇来自家人催婚(逼婚)围剿,借休假或各种可能机会回到山西老家村子拍摄和剪辑,实现“谋生创作两不误”。 4,白家山,山西忻州一普通山村,2020最后一天,一个名叫正祥的孤寡老人去世,成了刘晓倩回村创作第一步迈出的“牵引线”,并在之后一年又八个月拍摄与剪辑中,这个命如草芥的正祥,最终活成一部片子的唯一“主角”(片名也可叫“正祥传”)。这个酝酿(发酵)过程值得琢磨。 5,为某个一辈子匍匐活着、不被别人(包括亲戚和村人)正眼打量之人树碑立传,是一条幽暗隧道的打开,一个蝼蚁世界的探进,或可以说,是创作的一种伟大指向。 6,对35岁刘晓倩来说,作为创作者,一部如此有分量创作出手,一点都不晚,之前所有的煎熬挣扎苦涩难受胃酸梦中惊醒等等,在一部影片出手时,它们全都化作人生的馈赠。 7,重要的一点还有,这是刘晓倩在白家山“洞口打开”,跟着下去,一个中国名叫“baijiashan”、国际名叫“马孔多”的“白家山世界”,将会在一个叫刘晓倩的人的镜头里,一点点并一层层向我们露出被埋藏百年千年的真实面目。 “错位”是真实场景中的“最大戏剧性” 现实发生的某些“异常”,比如“错位”。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错位”是真实场景中的“最大戏剧性”(或之一),虚构影像绞尽脑汁编造这种蕴含矛盾冲突的“错位”,本身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影像的魅力所在就是把“错位”自然呈现出来。 “错位”在现实场景中的发生各种各样,误会,误解,不理解,不搭调,不对等,一厢情愿,剃头挑子一头热,热脸贴在冷屁股,等等,各种错进错出。原因呢,阻隔,差异,障碍,种种,甚至可以理解,“错位”就是生活本身。 我想集中在晓倩采访老人素材中谈“错位”: 之前我笔记写过“白家山的记忆呈现”,例子有一个老太太手舞足蹈回忆饥饿,还有一对老人(夫妇)谈“饥饿记忆”的“异常”(靠近镜头老头听力没问题但口齿不利索,靠后耳聋老太太的扯东扯西)。 刘晓倩还有另一采访素材,画面中也是一对老年夫妇,位置还是男前女后,主谈是男的,臂上有红袖章(估计“执勤”一类),胸前有一枚党章(我对这个东西不熟,猜测是),总之依附在男性老人身上的这两样东西,给了他确凿无疑身份标识。 我觉得该男性老人的这段“饥饿往事”讲述最精彩之处,就是一骄说到的,上句讲“苏修撤走专家”下句就跳到“15斤萝卜”。“苏修”是当年官方信息散布的“饥饿”缘由之一(说多了变成“主要”),“15斤萝卜”是个人经历。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因为“苏修”才导致“15斤萝卜”? […]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16: Wei Youhua and ‘Kangxiping Chronicles’

08 August 2023 危友华这个人 年初开始写的“剪辑推进”笔记,现在又续上了,是因为友华的片子拎出水面。看起来好像来自上个周末友华母亲短片放映后的激发,其实创作群的人都知道,酝酿从去年阅读素材工作坊友华带着素材就开始,到如今也有半年多了。 工作坊友华带来的康溪坪素材扎实厚重,源于友华生于康溪坪长于康溪坪,并且虽然读书工作在城里但因为父母在村子还保持回村,属于“根”在康溪坪。不过,康溪坪像友华一样读书或打拼定居城里的后生伢子N多啊,为什么偏偏独有危友华(目前事实)带着摄像机频繁返回呢? 一个解释是,危友华“好摄影”这一口,想弄点优雅情趣让业余生活有点内容和色彩。如果是这样的话,挑个日子明媚的某天拍点层林尽染晚霞红似火不就可以了么,但为什么还要走到父母面前,支起摄像机聆听记录他们从前的记忆讲述呢?如此老人记忆讲述不仅拍了父母还延及更多危家长辈(数十人),危友华到底想干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起友华加入草场地创作群的前前后后,本来他不在去年“阅读素材工作坊”参与者中,工作坊做了三分之一时,因为老贾退出,得以有“空位”插入。而友华得此机会,是因为他真诚渴望的“最佳候场”表现(回村采访并完成数十个采访抄录)。 友华中途参加“阅读素材工作坊”,当初我想的是,让他“先跟着一起熏陶热身”。人到中年友华,县中学教员,业余热爱影像,脑子里灌满“电视专题片”或抖音微片网路影视,跨入草场地创作群,犹如走进陌生沙漠。欣喜的是,友华接受了撞击磨砺锻打,哪怕某时观念想法被冲击得很不适。 类似友华这样的“回乡采访长辈”,以前也有人来找民间记忆计划,说采访了珍贵难得家族过往历史,细谈之后,明白对方大概是想为家族历史找个“改编影视剧合作方”,话到此,也就此打住。 危友华应该不是这种心思,或者说“不仅仅只有这个愿望”(怀有“改编影视剧”心思当然也没错,只是和草场地不是一道门)。草场地民间记忆计划这道门进去是什么,友华为什么采访拍摄本村老人记忆,等等这些都是友华和草场地创作群撞在一起必须去拎清楚的问题。 说了这么些,实际想琢磨“危友华”是个什么样的人。把这个琢磨到一定程度,我想就可以摸到危友华“康溪坪影像”构成脉络了。 我的一个基本判断,友华对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康溪坪除了天然淳朴乡情怀有之外,似乎还有一种超乎一般人(至少相比其他康溪坪后代)的对故土的思虑(思考与忧虑)。遇上民间记忆计划之前,他凭“留下老人记忆”本能去采访本村长辈,和草场地认识后,更加一发不可收频繁回村采访并不嫌琐碎麻烦抄录整理采访(60人次以上)。 常说,民间记忆计划的基本动作是采访老人,而且持续做下去,这是硬功夫,装不出来的。凭本能具备这个动作的友华,以后在村里的拍摄和创作呈现就一点点显露出属于这个人独有之处。 片子如何构成 话回到去年阅读素材该工作坊友华带来的素材“扎实厚重”,丈夫去世带着傻儿子田里干活的中年妇女,80多岁老人上山收茶果,一个干过弹匠的人讲自己的弹匠经历,一个挨过饿的人的饥饿记忆,热爱抖音的村妇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活在康溪坪的人,被一个生长于斯并怀有思虑之情的名叫危友华的人(而不是某个带着摄像机的捕猎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但“好素材”并非等于“好片子”,什么是友华独有的“康溪坪叙事”呢?友华在思考在寻找。我们这些伙伴也跟着他一起想和寻找。这种想和寻找从去年走到今年现在。如此创作孕育急不得勉强不得,也不能只是戈多一样苦苦等待,必须动着,不泄气,不放弃。 踏破铁鞋无觅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来啦!契机出现在上周末友华母亲短片在母亲影展放映,映后谈时很多次话题谈及对自己母亲认识看法,友华似乎没有道出什么独特理解或艺术感知,但可以读出他对母亲非同一般的感情,从中又读出对康溪坪感情。 如此感情是来自一个一半多人生度过的中年人,叹息感喟不再是那种轻飘飘呼出的一团气。由此想到友华之前写在草场地邮件组的“回村笔记”,很多篇描述康溪坪“残破老旧村子,老人妇女孤守”。其中有一篇格外醒目跳出来,这是友华今年春节第二天回村后所写,摘抄如下: “我沿着沅水河岸边的巷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危善发家,,一幢木板平房,一幢砖木结构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的砖瓦房,一正一侧,二十多年没有一点变化,他有三个儿子,在外打工,屋子没有贴春联,没有过年的氛围……” […]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17: Luo Luo’s Youth

08 August 2023 青春是什么 洛洛第二部片子《洛洛的青春》初剪看了,113分钟,第一直感是,这个片子成了,立住了。也就是说,片子的基本骨架和立意构成了。 先祝贺洛洛,继去年处女作《洛洛的恐惧》之后,第二部片子跟着出手,没有停滞没有陷在泥坑。是的,洛洛第二部片子在完成纸上剪辑,进入初剪时,有小爽组成的剪辑小分队一起使力,线上工作坊好像就弄了八九次或十多次,之后好像还有新月、旭宏等伙伴协助弄字幕。我一次都没参与,凭经验知道这是一个泥坑拉车动作,每前进一步都不易。 伙伴助力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作者洛洛主动踊跃投入其中,天大的前拉后推也没什么用处。洛洛的主动踊跃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保持邮件组的写,每次工作坊参与及之后笔记,草场地有“三好生”的话,非洛洛莫属。 从2020年洛洛开始她的第一部片子创作,我就体会到这个县城中年退休女近乎全身心投入的奋勇凶猛。如果有人说,退休没事正好干这个。我觉得这种说法忽略了洛洛内在本质,恰恰“退休没事”可说是人生最张惶时刻(相当于“坐吃等死”同义词,因此可以理解广场舞老年旅游为何凶猛,不信等过60试试),另外要照顾90多老父亲的洛洛,可能比一般人还事多并琐碎还烦,但洛洛,与琐碎家居日常同在,并借着影像创作飞翔。我想说,这就是“洛洛青春”的最佳注释。洛洛片子初剪,完成了对其“青春”的描述。这是这部片子的基本题意。 片子初剪看完,一个问题窜出来:“青春是什么?”脱口而出的回应是,勃发,热情,热爱,热血,跳跃,向往,狂奔,梦想,想象,哪怕犯各种错误但不放弃奔跑(当然是在自己喜欢的路上)。 把这些空洞词语落实在不同时代,“青春”是不是还有不同注释?比如80后90后和60后洛洛50后邵大姐及我,各有各的“青春”落实,肯定有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点。 为防止话题飘到宏大,我还是把不同时代“青春”具体到我们创作群中个体来谈吧。对比个案是洛洛和新月,生于1962与1996的青春,洛洛18岁是1979-1980,新月18岁是2014,二者时间相距30余年。 “不同点”显而易见,洛洛青春可以说是毛时代最后一代人青春,这是其特别之处(所以我为什么把“1979”也并入“洛洛18岁”,毛时代与“新时代”交替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在这一年发生,片中洛洛日记大部分涉及这两年)。新月18岁青春特征是什么,创作群中很多新月同龄90后,她/他们比我更有感知。 说到新月与洛洛的青春“相同点”,即使相隔30余年,非常迥异两个时代(特征之一,前者物质极度匮乏,后者充裕至过剩),依然有着若干相通之处,比如:向往,做梦等等。这些“共同点”让我们看到,洛洛18岁向往是“考上大学”,新月是“考到东三省以外”,洛洛梦想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新月是“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如此对比是希望可以读出“洛洛青春”的特有含义。与洛洛同时代的人一抓一大把(我也算其中之一),拖出每个人来讲,差不多大同小异(红旗下长大,革命教育,文革,知青下乡,高考恢复等等)。洛洛叙述“青春回忆”不过是完成了创作第一步,第二步(纵深探进)显示出“洛洛青春”的独有指涉,我觉得应该是“洛洛青春持续60岁及之后”(所谓“青春保鲜”),比如前面谈到“青春特征”的关键词“勃发”“向往”“狂奔”等,现如今60洛洛依然与之同在。这是一个奇葩或奇迹暂且不管,肯定的,这就是洛洛创作的意义,是《洛洛的青春》片子的核心点。 洛洛片子初剪有两条叙述线,一条自我回忆,即老照片+旁白,还有读日记;一条现在时,及洛洛与父亲日常相处(包括父亲回忆父母),还有与创作群线上相聚。两天叙述线搭建出“洛洛青春”的“过去”与“现在”如何并存。 所以我看初剪后直感“片子立住了”。 自然初剪版还存在一些可以商讨的问题,体现在两条叙述线,主要是顺序位置,素材选择轻重,何时交叉更合适等。我前面着重谈片子的构成与立意,这个谈清楚了,谈修改意见就比较明朗了。 写到这里,刚好看到新月邮件发来,其中也有看洛洛初剪笔记,新月谈到的片子问题,差不多也是我想说的。具体的,初剪讨论时再细谈吧。 锻打 昨晚,洛洛新片《洛洛的青春》初剪版工作坊,两小时15分,参与21人,充实满当,一些体验感悟,应该记录下来。 […]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18: Dai Xu’s Mirror – Dai Xu’s ‘Letters from Two Places’

08 August 2023 戴旭2月1日笔记,我读出戴旭的“递进思考”—— 我觉得创作是一个看见我妈的过程 我现在发现创作也是一件她(母亲)看见自己的过程 我妈是我的一面镜子,在与XX相处中,透露出她慈悲、柔软、牺牲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想象 我看着我妈的样子……我变成了我妈的角色 以上摘录自戴旭笔记。分析:看似“慈悲牺牲”实则“自我满足想象”,所以“我变成了我妈的角色”。这些句子组合一起,悟到戴旭从“阅读母亲”到“阅读自己”(就像我借“调查父亲”实则“调查自己”),这就是“阅读”走向“深层次”之具体表现。 这些话(感受思考)完全应该成为戴旭“两地书”影片中的陈述,太棒了!这是我欣赏戴旭“感知”+“感受”的具体佐证。 我一直想着戴旭的《两地书》之“核”是什么。这个“核”可称“精神指向”,一对分居两地精神上彼此揪扯(谁也离不开谁)的母子影像,而且基本来自非常日常(庸常)日子中的生活片断,如何透视出某种“精神内涵”呢? 我的直感,所谓“精神内涵”落实下来,应该不是戴旭片子初剪中那些作为段落标题的“社会与反哺”“孤独与抵抗”之类形而上大词。 但不是的话,该是什么呢? 然后读到戴旭笔记,从今年春节第一次(27年)母子两人各在一处,写到自己与母亲彼此关系思考,提到“镜子说”:我看见我妈,我妈看见自己,我看见自己成为我妈。 这个是不是“两地书”第一篇打开的“核”呢? 这个广大世界一个叫云南个旧地方,一个叫戴旭的27岁人与自己母亲,正在用母子二人影像让我们看到一个微小但动人的“二人世界”。 那天戴旭来我这里的那次“灵魂对话”,我们讨论过,“两地书”是一条连绵不绝流淌下去的河流,不用想着“一部片子”就搞定。第一部只是“开启”(打开),顺着下去,不同话题和内容继续构成“续篇”。比如有关戴旭身份的承认坦露摊牌暴露公开——这个迟早要面对之事——发生在母子之间的话,是不是可以成为其中“一篇”? 跳回到戴旭片子初剪,第一个画面是戴旭妈镜头对着照片从丈夫说到儿子戴旭,大意是,自己有过的一段美好婚姻,留下一个爱的洁晶。这时画面是戴旭小时候穿着一件打领带小西装站立照,明显装小大人(或者是父母盼望下一代赶快成人),下一个接上戴旭拍的画面,镜头从同一张照片逐渐拉开,看到照片被贴在一面镜子上,然后我们看到镜子中的手持拍摄戴旭(现在时),他异想天开系着领带,现场旁白是:我就是他们的那个洁晶(大意)…… 这是片子第一次“两地书”母子画面对接,从画面到旁白,无缝对接!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119: “Family Portrait”: Side A, Side B, Side C – Written During the Creation of Liu Tong’s “Family Portrait 1991-1999”

08 August 2023 刘通片子《全家福》初剪版收到第二天晚上就看了,一口气看完,不中断的目的是想有一个全片连贯感觉。片子看完有三天,脑子里不断想片子,是有想法,也想着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说出来。 创作群去年有新片创作的作者,每个人的创作我都是从阅读素材工作坊就开始“说”起,再到谈结构的“纸上剪辑”,这是我“尾随作者创作”的最初起步。之后到“初剪”,再到“初剪修改”(二剪),至“完成版”,我都选择认为合适方式跟随作者创作(分为“单独剪辑小分队”,今年如小爽、张盾;或“联手剪辑小分队”,如与新月联手的友华;或“旁观剪辑小分队”,之前有邵大姐、洛洛,现在是刘通)。 刘通有胡涛剪辑小分队辅助的片子“全家福”初剪出来了,我就是“旁观”伙伴创作的“第四只眼”(胡涛是第三只眼),我如何做好“第四只眼”呢? 首先,一篇专门的笔记是需要的。作为“旁观者”,之前写过邵大姐片子初剪,也写过洛洛片子初剪,刘通初剪也是应该写的。片子看过三天,一直没动手写是很犯踌躇,是直接说出来还是绕着弯说,是以“尊重作者想法”为由(其实是避开麻烦和费劲)轻描淡写,还是直截了当阐明……我一直没拿定主意——其实到现在写笔记了,我还在犹疑——但我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什么都不说,这不是我对创作群同行伙伴的态度和方式。 但该怎么说出来呢?关键得显示出——我不是武断不是捉刀(我曾经被如此深深地误解),也力求不左右不影响他人观点看法,尽量做到跟随(而且是全程)作者创作走到这一步的使然(加粗三个字是强调)。 铺垫了这么些话,是尽可能表现出我对作者刘通(也包括剪辑辅佐者胡涛)的充分尊重,还有我对要表达的看法意见的审慎和慎重。 好了。进入正题。我给这篇笔记取名:“全家福”→A面,B面,C面。意思是,刘家“全家福”有表示所看到的照片正面之“A面”,也有照片背面的刘家现实“B面”,另外也还有延展开去的时代背景“B面”。 有关“全家福”的A面和B面,刘通现在拿出的片子初剪,我想是已经很淋漓尽致呈现出来了,从1991至2000,十幅全家福,逐幅地,一幅一年,五人合影全家福中看着“时间在走”,所谓“岁月感”,以像为证。 跟在每一幅照片后面的刘家日子,也是非常“现实”钻出来了,而且是那种很一地鸡毛的“残酷现实”,和“全家福”正面(A面,千篇一律,面对镜头,记录下家人希望并认可的“幸福瞬间”)一起,构成我们完全感同身受的背面(B面,油盐酱醋,鸡零狗碎,婆婆妈妈,重复一万遍还没完没了要继续下去的话——当然,按我对刘通素材了解,谈到“现实被洞穿”,刘通初剪只做到30%,不敢说做到相当高级的70%或以上,至少也争取50-60%。要做到这个程度,需要涉及“C面”。下面会谈到)。 如果刘通片子涉及的只是“A面”和“C面”,片子指涉的是“全家福的幸福瞬间”与“全家福背后的现实人生”,就初剪来看,我感觉,“完成度”就是一个比较通常的“私影像”。拿洛洛片子《洛洛的青春》来比较,如果片子沉浸的是“70年代末青春记忆”,其意味指向的不过是“毛时代结束与一个人的青春记忆”(哦那时年轻人是这个样子滴而已等等);但如果,“洛洛青春”是延续到40年后的现在,60岁洛洛活跃在“草场地创作群”中,和一群20出头30出头的年轻马儿一起奔跑,“洛洛青春”就是另一个层面(维度,象征,寓意)的指向了。 回到刘通片子“全家福”,就需要谈到“全家福”延伸到的“C面”,所谓“时代背景”(或“社会环境”)。就刘通片子初剪版涉及到的“1991-2000”,所谓“九十年代”,这个国家“全面经济改革”(国企改制全民下海经商),时代大潮波及每一个角落,也包括安徽阜阳一个叫名利集的地方,具体到刘家,照相馆开张,养猪养鸡,尝试各种可能挣钱的事,与名利集蜂拥去合肥武汉南京做包子卖包子共为一条河流。 这就是刘通九十年代“全家福”背后的“C面”,有此延伸,刘通“全家福”上的“刘德华发型”,刘通长篇写到的少年往事,外公的病,刘通父母与爷爷的分家,外婆的“饥饿记忆”等等,才有了“铺在路上的石头”的落实。 其实,按我的记忆,这也是从阅读素材工作坊到“纸上剪辑”讨论刘通“全家福”片子(作为一个系列)创作的核心。 现在,刘通片子初剪是“打开”了,非常漂亮的打开(“全家福”图片以“老房子寻找”非常形式感呈现),也“指向”了,只是——指向到“B面”,没有走到“C面”。 我当然觉得这是天大的遗憾,就像“洛洛的青春”停留在“回忆”而无延伸到“现在”,就像胡涛去年片子完成的只是“建坟”而没有撬开“地洞”。 刘通“全家福”片子愿意抵达“B面”或“C面”,这个得由作者刘通来拿主意。我只是把我想说的看法意见用尽可能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一定要在周五工作坊讨论前用文字说明白,免得工作坊时发言老半天还不一定说清楚。 如果刘通也倾向片子指向“C面”(一定不要勉强),那接下去的工作还很多,而且很不容易,即如何把“C面”的“时代背景”(基本是“记忆”)影像方式对接到片中。老实说,这是一个剪辑难题,如何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