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une 2022 读脸 这篇素材阅读笔记写三个作者素材镜头中的“大脸”(特写),一张充满画面的面部,说话或不说话,这张脸究竟可以告诉我们多少东西(或我们可以读出多少东西),取决于拍摄者意向,再被“阅读者”我们感悟出多少,前者和后者功效各占50%。 前者该怎么做更好暂且不说,后者——阅读的功能该如何发挥至极大,我的体会是,认知理解画面中那张脸以及伴随的声音(对话独白自语)是基本,然后需要“想象”跟随。我在“想象”一词加上引号,表示:需要飞翔并尽可能飞得更高,但不是脱离该人及环境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用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电影《都灵之马》比喻,马车再如何狂野奔驰也被 驾车人紧紧拽住缰绳。 先说洛洛的脸,一张被口罩遮住大半部分的脸,声音从白布后面发出,看不到嘴的一张一合,有一种“声音”和“这个人”被拼贴的感觉。唯有完整暴露在外面的眼睛,是我们这些阅读者可以窥探进去的通道。我们再注意洛洛声音传递出的信息:她恐惧,恐惧到怀疑一切,她又不想被恐惧掐住喉咙,试图挣脱,办法唯有痛恨自己的恐惧,在卫生间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用拳头砸墙。恐惧是人之常情没有错的,但一个人恐惧到痛恨责骂自己的时候,恐惧已经被转换了——我们必须得问:是谁造成了恐惧?我被洛洛这个口罩蒙住大半张脸的独白征服了,之前工作坊好像是高昂说过我的独白如何如何,我说等洛洛的独白拿出来,我的不值一提。果真! 说洛洛的脸我还没有在“想象”上发挥,我怕我再发挥想象的话,明天我的“独白”继续不下去了。是的,当初是我建议洛洛戴口罩每日独白并录下来,念头出自看了洛洛发来一张“出门照”,建议她把内心情绪说出来。我现在深深的后悔怎么把那么牛逼的建议给了洛洛,我应该给我自己呀!后悔来不及了,我转为洛洛祝福吧。 再说小爽大伯的脸。太奇怪了那张来自浙江黄婆滩一个中年男的脸,恍惚,幻觉,似睡非醒,飘在半空……我想起来了,我记忆中的一个浙江诗人的脸,他的名字叫孙昌建,1980年前后我认识的一个笔友,当时我们大二中文系学生,我在云南,他在杭州师院,我们通了整整8年的信,而且通信很勤,有点像写情书一样,只是内容全是关于诗歌。那个时代啊,我们热爱文学热爱诗歌是这个样的,一往无前,热爱如火焰。1981年夏天,我大三暑假人生第一次全国游(250块一个半月重庆武汉北京泰山青岛上海苏州无锡南京黄山杭州广州——我真是一个二百五!)杭州一站我和这个通信一年多的诗友第一次见面,就住在他大学宿舍。他的脸就是小爽大伯的青春版,真的,不是胡说,圆脸,双眼皮,神情中有一种永恒的忧郁。我后来再也没和孙诗友见面,知道他在2000年后好像在杭州一个报社做总编(没再写诗了),如果我和他见面,不用说,那张脸一定就是现在小爽大伯的脸。工作坊讨论及后来的邮件笔记,好几个人都说到小爽大伯的奇怪神情。其实不奇怪,为什么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就没有“飘在现实之上的……”呢?不仅有,甚至可能比那些困在水泥钢筋城里人更甚。 该说到高昂妈的脸。高昂妈的脸带给我的想象是“对面那张脸”,就是高昂同学的脸,那个叽里咕噜说着河南南阳一带口音(我的河南朋友和我说豫北豫南话分得很清楚)的高昂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她和母亲对话时表情如何?比如当她母亲让她不要在网上乱说话时她当即反应什么样。通过一张脸读出另一张脸,是我在高昂和母亲视频时的想象。所以我在工作坊讨论时提到,高昂和她母亲之间可以建立出什么……我当时没有发挥说下去,是我还需要再多想,包括想象。这几天想的结果是,高昂和母亲之间是一个故事,一个横跨中英辽阔海峡的故事。我再集中焦点说吧,离开国内到了英国的高昂,她和“离开的那个国”中间有一条挣不脱的线,她的担忧,疑惑,害怕,操心,牵挂,思绪,起伏等等,都与此牵扯(那个半夜缩在被窝里刷手机的脸让我们永远不忘),那好,如果从影像建立的角度来推演的话,高昂与母亲(对话视频想念争吵辩论说服劝告)之间的故事是不是一个舞台展开?最后插一句,高昂妈的微信昵称是一个有诗意的名字,我想不起名字,去搜但没搜到。高昂妈给我们公号打赏很多次(估计排名前五),听高昂说她妈在亲友群里招呼去看我们的公号。所以我猜想高昂妈是一个老浪漫主义者,骨子里和高昂一脉相承。 隐藏 “阅读素材”的功课之一体现在感悟到其中隐藏的东西。我们太多习惯看画面的内容,比如“什么什么被我捕捉到了”“那个场面太刺激了”,还有构图景深前景背景光线等等,我们读出了“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的东西了吗?比如“沉默”后面的是什么?“转身走再回头看”意味着什么? 还有并不完成出自镜头中人物内心情绪但却是被你感知(实际是想象)到的。比如我在高昂半夜躺在被窝里刷手机读出“残酷”甚至“冰冷”,这完全可能不是画面中人及拍摄者双重身份高昂所想所感受到的,也不一定是其他观者所感,甚至有的会读出反面——“温暖”“诗意”。 读素材。由“想象”获得的“感悟”,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阅读者自己。但有没有想象,读后的感悟是大不一样的。 “想象”是读出画面背后隐藏的“意味”的必须。之前说过,这里需要的“想象”不是“想象力”(“想象”变成一种能力判定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变教科书的曲解),是什么呢?就是“想”这个动作,联想,浮想。“想象”需要伴随的是,认知感知。缺了这个,就可能变成不着边际没有实际意义的乱想瞎想。因为不接地气。 为什么源自素材的想象需要“接地气”?因为你不是在欣赏蒙拉丽莎不是观影“云上的日子”不是读普希金诗《墓志铭》“在人们通往那儿的路上,青草不再生长”不是听拉赫玛尼若夫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在看那些实实在在泥土里长出来的“真实影像”!对现实对生活中人没有认知感知怎么读得进去怎么联想开去? 再以小爽的何老人脸低垂说话镜头为例。我笔记中说到,何老人这张脸如果不被干扰不被打岔“凸显”效果的话,可以省略掉镜头摇下露出老人在干手工活的“底”,这或许是把“日常”做成“不日常”的一种“剪辑处理”。我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显功利性的玩手段方法。虽然我本意不是这个,但突出这个意思就偏卖弄,干扰了主题——对何老人的面部读解。 何老人的面部后面还有什么东西被隐藏着呢? 偶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