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62: Reading material 3: Reading Faces, Hidden, Incidental

1 June 2022 读脸 这篇素材阅读笔记写三个作者素材镜头中的“大脸”(特写),一张充满画面的面部,说话或不说话,这张脸究竟可以告诉我们多少东西(或我们可以读出多少东西),取决于拍摄者意向,再被“阅读者”我们感悟出多少,前者和后者功效各占50%。 前者该怎么做更好暂且不说,后者——阅读的功能该如何发挥至极大,我的体会是,认知理解画面中那张脸以及伴随的声音(对话独白自语)是基本,然后需要“想象”跟随。我在“想象”一词加上引号,表示:需要飞翔并尽可能飞得更高,但不是脱离该人及环境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用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电影《都灵之马》比喻,马车再如何狂野奔驰也被 驾车人紧紧拽住缰绳。 先说洛洛的脸,一张被口罩遮住大半部分的脸,声音从白布后面发出,看不到嘴的一张一合,有一种“声音”和“这个人”被拼贴的感觉。唯有完整暴露在外面的眼睛,是我们这些阅读者可以窥探进去的通道。我们再注意洛洛声音传递出的信息:她恐惧,恐惧到怀疑一切,她又不想被恐惧掐住喉咙,试图挣脱,办法唯有痛恨自己的恐惧,在卫生间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用拳头砸墙。恐惧是人之常情没有错的,但一个人恐惧到痛恨责骂自己的时候,恐惧已经被转换了——我们必须得问:是谁造成了恐惧?我被洛洛这个口罩蒙住大半张脸的独白征服了,之前工作坊好像是高昂说过我的独白如何如何,我说等洛洛的独白拿出来,我的不值一提。果真! 说洛洛的脸我还没有在“想象”上发挥,我怕我再发挥想象的话,明天我的“独白”继续不下去了。是的,当初是我建议洛洛戴口罩每日独白并录下来,念头出自看了洛洛发来一张“出门照”,建议她把内心情绪说出来。我现在深深的后悔怎么把那么牛逼的建议给了洛洛,我应该给我自己呀!后悔来不及了,我转为洛洛祝福吧。 再说小爽大伯的脸。太奇怪了那张来自浙江黄婆滩一个中年男的脸,恍惚,幻觉,似睡非醒,飘在半空……我想起来了,我记忆中的一个浙江诗人的脸,他的名字叫孙昌建,1980年前后我认识的一个笔友,当时我们大二中文系学生,我在云南,他在杭州师院,我们通了整整8年的信,而且通信很勤,有点像写情书一样,只是内容全是关于诗歌。那个时代啊,我们热爱文学热爱诗歌是这个样的,一往无前,热爱如火焰。1981年夏天,我大三暑假人生第一次全国游(250块一个半月重庆武汉北京泰山青岛上海苏州无锡南京黄山杭州广州——我真是一个二百五!)杭州一站我和这个通信一年多的诗友第一次见面,就住在他大学宿舍。他的脸就是小爽大伯的青春版,真的,不是胡说,圆脸,双眼皮,神情中有一种永恒的忧郁。我后来再也没和孙诗友见面,知道他在2000年后好像在杭州一个报社做总编(没再写诗了),如果我和他见面,不用说,那张脸一定就是现在小爽大伯的脸。工作坊讨论及后来的邮件笔记,好几个人都说到小爽大伯的奇怪神情。其实不奇怪,为什么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就没有“飘在现实之上的……”呢?不仅有,甚至可能比那些困在水泥钢筋城里人更甚。 该说到高昂妈的脸。高昂妈的脸带给我的想象是“对面那张脸”,就是高昂同学的脸,那个叽里咕噜说着河南南阳一带口音(我的河南朋友和我说豫北豫南话分得很清楚)的高昂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她和母亲对话时表情如何?比如当她母亲让她不要在网上乱说话时她当即反应什么样。通过一张脸读出另一张脸,是我在高昂和母亲视频时的想象。所以我在工作坊讨论时提到,高昂和她母亲之间可以建立出什么……我当时没有发挥说下去,是我还需要再多想,包括想象。这几天想的结果是,高昂和母亲之间是一个故事,一个横跨中英辽阔海峡的故事。我再集中焦点说吧,离开国内到了英国的高昂,她和“离开的那个国”中间有一条挣不脱的线,她的担忧,疑惑,害怕,操心,牵挂,思绪,起伏等等,都与此牵扯(那个半夜缩在被窝里刷手机的脸让我们永远不忘),那好,如果从影像建立的角度来推演的话,高昂与母亲(对话视频想念争吵辩论说服劝告)之间的故事是不是一个舞台展开?最后插一句,高昂妈的微信昵称是一个有诗意的名字,我想不起名字,去搜但没搜到。高昂妈给我们公号打赏很多次(估计排名前五),听高昂说她妈在亲友群里招呼去看我们的公号。所以我猜想高昂妈是一个老浪漫主义者,骨子里和高昂一脉相承。 隐藏 “阅读素材”的功课之一体现在感悟到其中隐藏的东西。我们太多习惯看画面的内容,比如“什么什么被我捕捉到了”“那个场面太刺激了”,还有构图景深前景背景光线等等,我们读出了“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的东西了吗?比如“沉默”后面的是什么?“转身走再回头看”意味着什么? 还有并不完成出自镜头中人物内心情绪但却是被你感知(实际是想象)到的。比如我在高昂半夜躺在被窝里刷手机读出“残酷”甚至“冰冷”,这完全可能不是画面中人及拍摄者双重身份高昂所想所感受到的,也不一定是其他观者所感,甚至有的会读出反面——“温暖”“诗意”。 读素材。由“想象”获得的“感悟”,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阅读者自己。但有没有想象,读后的感悟是大不一样的。 “想象”是读出画面背后隐藏的“意味”的必须。之前说过,这里需要的“想象”不是“想象力”(“想象”变成一种能力判定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变教科书的曲解),是什么呢?就是“想”这个动作,联想,浮想。“想象”需要伴随的是,认知感知。缺了这个,就可能变成不着边际没有实际意义的乱想瞎想。因为不接地气。 为什么源自素材的想象需要“接地气”?因为你不是在欣赏蒙拉丽莎不是观影“云上的日子”不是读普希金诗《墓志铭》“在人们通往那儿的路上,青草不再生长”不是听拉赫玛尼若夫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在看那些实实在在泥土里长出来的“真实影像”!对现实对生活中人没有认知感知怎么读得进去怎么联想开去? 再以小爽的何老人脸低垂说话镜头为例。我笔记中说到,何老人这张脸如果不被干扰不被打岔“凸显”效果的话,可以省略掉镜头摇下露出老人在干手工活的“底”,这或许是把“日常”做成“不日常”的一种“剪辑处理”。我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显功利性的玩手段方法。虽然我本意不是这个,但突出这个意思就偏卖弄,干扰了主题——对何老人的面部读解。 何老人的面部后面还有什么东西被隐藏着呢? 偶发 […]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63: Reading Material 4: Alive, Space, Shaw

2 June 2022 活着 “阅读素材”工作坊11个作者拿出素材,我感觉这些素材放在一起,撞开的一条通道指向是“生存”,用大俗话说是“活着”。 中国人的“活着”观念(或称生存哲学)该怎么认知呢?太复杂太微妙太……不一而足。都不能用“东方哲学”概括的,随便比较下,和日本和韩国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不搭界,和最邻居都这样,往南看下去,缅甸越南印度……更差远了。 我的感觉,中国人就是中国人那一套,不用套在“东方”框子里(那可能是“西方”的说辞)。再把“中国人”具体到微观个案局部切片来看的话,一个村子就可以是“试管”。话说得绕了,意思是这个。“试管”当然各种各样都有,我们身在村子就定住神往一口井里好好看下去。 张苹父母谈死是一种镇定自若,感觉像聊明天林子里检点柴火一样,工作坊讨论大家的反应是很强烈的。下来我继续想,两个老人实际是谈招魂,联想到湖南一带的“招魂术”很厉害的,包括“巫”的那套说辞,一套一套的。这样来看,“死亡”这种事进入一个家庭就是日常发生。包括高昂外婆舅舅在外公坟前的“地上亲人对地下故人告慰”,每年固定时间上演一次。我母亲生前上坟,我跟着去,她嘴里总是念念叨叨,现在我母亲成了躺在下面的其中一个,上坟家人中我三姐岁数最大,念念叨叨的事成了她干的。 我想,我母亲我三姐真的相信“念叨”会被“传”过去吗?现在我不怀疑了,她们相信的,因为习惯了。“习惯”是传统的基础(部分),高昂外婆舅舅我想他们也是如此才固定保留在坟前“告慰”。张苹父母对死后的镇定自若谈论,也源自他们对那些说辞的认定,与思维习惯有关。 所谓“生死观”,生与死,筋骨连着,有对死亡的镇定自若,大概也就有对生(活着)的镇定自若。 小博太姥姥躺在床上,嘴里不住说着,手不停动着,她在努力证明着什么……大家工作坊讨论都提到,她的强烈“存在感”表现。再读小博笔记中写太姥姥不让儿子离开,她自己也不离开老屋,一个活到104岁之人,“存在感”还如此强烈!我在写这个笔记时看到小博群里发来奶奶和太姥姥打牌镜头,那种超认真!越这样我对太姥姥的“存在”越发好奇了,一定有太多空间和奥秘,非我能想象的(或超越我想象),她一个人独处时,是一种什么样的104岁人“时间哲学”? 梦奇大妈地头干活回想疫情落到石家湾(该村子),明显还有一种打冷颤感觉(不寒而栗),大妈谈遥远武汉的死亡悲惨到本村一个孕妇因为封村不能及时救治意外离世,我感觉到,大妈在讲这些时还有一种“庆幸生存”感,谈死而庆幸活着,这似乎是自然吧。大妈滔滔不绝说着,她手里从拖拉机车斗里下土的铲子没有一刻停下来,能站在自家地里,能干活,能和人说着话,这就是“活着”最基本样子。 顺着说到这个画面的梦奇处理,大全景,可以看到周围及更远处的地和树、坡坎,还有远方的山林,固定,一动不动,画面里大妈就生根一样和土地连在一起,这时她讲任何话都有一种地里水冒出来的那种天然感,而讲到病毒疫情经历回忆,又是别有意味的“定住”。 设想下,如果画面构图是以人物为主的小全景,卡掉人半身的中景或近景,失掉了周围环境;再设想下,如果机位移来动去,不停调换,镜头推推拉拉,失掉了完整讲述不说,还失掉了“人与周围环境关系”。 是的,怎么拍各有理由,都是所谓“镜头处理”。那些电视专题片,那些为了“观众好看”的纪录片(包括国外电视台热衷的),都这么干的。我最近一个多月看上海电影节纪录片“三审”片,看了10多部片子,大部分都是这么干的。我想那些导演的理由大概是,“故事”最重要,为了它什么都可以。我理解,“故事”不就是卖更多钱吗?不就是“干活”吗? 想想,为什么拍一个中老年女性在地里讲述她的疫情记忆,作者把这个认定了,就知道该怎么干。赞美梦奇,10年她在村子拍摄已经练就一种“既然镜头不能一网打尽面面俱到,就坚守自己固执要看的那个角度”。偷羞子胡涛也有这么一手功夫,不是技术手法之类,就是心劲。是“死板”“墨守成规”吗?看梦奇把孩子带到蓝房子前讲“病毒认识”,胡涛把外公外婆带到他们的墓前回忆,他们依然可以想象可以构造可以设置可以飞很高。 空间 上篇笔记由“阅读素材”工作坊不同作者素材透视“生存”,活着并存在,可说这是人之第一要素。中国人有自己一套,“好死不如赖活”是经典一句,概括中国人对“活着”的执着。当然这不是全部,还有很多,肌理和细节呈现在细节和具体内容中。 顺着想下去,“空间”是不是可以当作人之存在的延伸读解,空间中的人,和环境和背景和时代都有看得见或隐性的关系。比如上篇笔记由梦奇的“大妈地里干活讲疫情”,大全景固定画面,人在土地山水树中。惊魂未定的病毒回忆,产生在如此人与空间关系,可以说就是“生之强烈依赖”的最佳注释。 那天看到魏轩笔记发来的几张和孩子们在村里图片,其中有一张是三个孩子站在一个破旧院门前,院门是铁栏杆门,生锈,锁死,透过铁门可以看见院里荒草萋萋,发旧墙壁,院门两侧字迹揭示出该院子历史和背景。字迹斑驳残破,勉强辨认:泗洪县车门乡卫生院。这个院子存在,至少也是40年(1980)以前的事。 […]

Wu Wenguang’s Film Notes 64: Reading Material 5: Life and Death – Stage – Poison

7 June 2022 生死 胡涛素材为外公外婆修墓在工作坊拿出三段,胡涛为外婆讲解设计,全家背砖上山,动土仪式。胡涛修墓素材继续下去的还会有,持续修墓每一个环节,一直到完工。按我对胡涛拍摄的了解,他一定会对修墓整个过程持续拍下去,不会漏掉中间任何一个环节。 我们再读读胡涛提交素材案例附上的“素材笔记”: 现在的人对未来的死亡,一种日常式的面对和憧憬 埋葬死亡的坟墓成为一种世代沿袭的仪式,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死去,也是集体精神之一 抽象的风水成为具象的故事在人们口中相传 建造坟墓的仪式,让人敬畏死亡 奇异事件成为日常生活的未知,未知之下潜藏着生活的真相 这就是胡涛的素材阅读笔记。差不多可以说胡涛对生活表面的阅读透视。 “真实影像创作”的特点之一,作者在田野现场的身份,首先是一个生活现场的素材采集者。相当于,不管最后的结果是弄出黄金玉石钻石,最初要干的是把含金含玉含钻的矿石原料从地底下刨出来,接着就是肉眼识别“内含成份”(不靠任何现代科技仪器)。上面列出的胡涛写的素材笔记就是这种。 顺着胡涛的素材(及阅读)我们可以跟着继续读解下去,从胡涛外公外婆对自己身后归宿地的态度和动作来看,不是一般的认真慎重,就我从胡涛视频中看到的他外公外婆现居屋子(马路边貌似随便搭起的临时房子——老房子让给后代),可以看出他们对“身后”重视程度远超“现世”。我的理解,这其中包含着一种“永生”追求,还有,墓地风水及样式和品质也是关乎后代子孙福祉大事。 由胡涛外公外婆延展开去想“中国人”的生死观,应该是比较符合传统中国人思维与习惯的,我们可以从古代墓地特别是一些有权势钱财之人的死后归属地印证(更不要说帝王皇帝级别)。从前中国人大概都是追求这种身后待遇,只是没有条件就被迫“草草打发”了。今天的中国人呢,表面上看好像从前那种身后排场已经被排除了,接受火化(被烧成灰),接受一个巴掌大地方弄个石头立在那儿,是毛时代的“破除迷信”作用吗?还是人们真的“科学”“现代”了? 这个背景下看胡涛外公外婆的“身后事”办理就多了更多一层理解。按我理解,但凡有点条件“身后事”必定“死灰复燃”,胡涛外公外婆就属这种,而且两个老人的想法基本会受到家人后代的响应并实行,原因就是,一是该家庭经济实力体现(敢修造如此规模墓地),二是孝心孝道的证明(当然同时也展示给亲戚村人邻居),三也牵扯到他们自身及自己后代的福祉大事。 胡涛上个片子初剪以马路边搭房子住的外公外婆为重心(视觉焦点),日常生活景观是很强的,但作为一个已经有三部片子在手且有“偷羞子”搁在前边的胡涛,这个片子初剪“没有过”(工作坊讨论时被严苛挑剔对待)。今年胡涛记录下外公外婆修墓全过程,一条“身后路修筑”过程,是不是可以为上部未完成片子铺就最结实主线? 舞台 胡涛的修墓素材继续让我吃惊,第三次修墓工地素材出现的湘子店胡涛外公外婆家人(可能夹杂其他本村帮忙人),把修墓动作升格为剧场表演,修墓工地变成舞台:画面是村旁某个山坡,被挖成一个大坑中,有六七个人头露着,他们大半个身子在土坑中,他们从坑里往外挖土(我肉眼瞄过去好像看见我们亲爱的偷羞子也在其中——哦,他把镜头支在修墓工地,人跳进挖土画面中)。 这是一个稳定不动画面(动的是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符合我们追求的的真实影像中“极致稳定拍摄”:构图不动画面自己动,即彻底放弃推拉摇移跟拍,画面里面装进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一只猫入画跃上一个蜷缩墙角老太太肩上,比如一只公鸡追着一只母鸡左画进右画出……我例举这些画面不是我脑子主观臆想,均出自梦奇从前片中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