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吴文光影像笔记14:阅读素材工作坊

2021年3月27日


总结民间记忆计划创作群“2020度过”的主要动作之一,是“阅读素材”工作坊。之前说过,“阅读素材”作为工作坊来做,是我们头一遭。我甚至还想过,也许是世上头一遭。倒不是我热衷“开创”追求“第一”,事实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人会这么做:一群人,一个跟一个,琐碎并海量影像素材拿出来,一段段,逐个看,分析并讨论,每周一次,持续五个月。

是不是还有人这么做(我现在当然乐意看到更多人这么做,因为真的对“真实影像”——也包括纪录片——太重要啦)不管它了,反正我们这群人这么做了。现在要总结,回头想一下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并且就迫不及待去实现。

一般来说,“素材”来自作者现场所摄,之后对之体验感悟品味也基本是作者的“私人事”。原因出于:太琐碎并巨大量。你可以津津有味和同行密友谈某个奇异素材获得,也只限于嘴谈而一般不会去真的去看,更不用说其它更多素材了。除非你被配备上一个“职业剪辑师”,有此殊荣也基本属于“有投资”或你的拍被什么资本媒体看上,但我的经验,这个所谓“职业剪辑师”一上手的话,是会看你的素材,甚至不分巨细探测地雷那样去看和翻找,目的就是一个,奔着“剪出一个合乎投资人或媒体需要的‘大众口味’片子”。想想,这种剪辑师不仅让人心烦还有受辱感(我有极恶毒够损语言形容,文明健康,此处略去)。

来自我的影像创作经验,面对“真实影像素材”的“阅读”,对创作者实在太重要了。尤其是眼见着同行路上新人加入,实话说普遍缺欠对所拍素材更深感悟,特别是“基于现实素材背后之隐藏之意味”,那是需要奠基于现实与人(历史渊源关系环境等等)的深层感悟与思考。这真的不是读几本黑格尔阿伦特象征主义美学什么的就可以万能钥匙搞定。

对于一个“真实影像创作者”来说,“阅读素材”是一门最为基本训练功课,但没地方有这种课程或工作坊,教影像创作老师没精力来这个,学校以外那些有创作经验者没时间陪你玩这个——对不起,要么自摸出一条生路,要么黑洞里闷死。创作之路看到的,不是前者就是后者,占大多数的当然是后者。

但这个事,2020在我们中间发生了。属偶然也有必然,“疫情爆发”逼迫我们——“想到极端并走到极端”。这些过程都是我们经历过的,细节不提。下面例举下2020我们度过的23次“阅读素材”工作坊带来的创作益处(当然,来自我个人体会,不代表其他人):

首先是我今年片子《度过》能进入剪辑(朝着完成路奔),就来自这个工作坊,到6月大概是8至10次工作坊时,我发现:这个片子可以剪了。

  • 其他作者的片子,今年已经完成的或正在接近完成的片子——我数了下,邵大姐(村子2020),洛洛(恐惧),小博(太姥姥),胡涛(坟墓),高昂(焦邢庄),俞爽(黄婆滩),梦奇(47公里2020),加上我的“度过”,共8片(对不起,“素材阅读”工作坊中还有其他参与人,但之后我没看到什么创作更新和递进,这里只能略过),这些片子之产生或有重大突破,都离不开那23次“阅读素材”工作坊。如果说2020是我们的创作“丰产年”,没办法离开“阅读素材”工作坊这一实实在在的“脚步迈出”。回头看再上一年2019,年初“作品核”工作坊有7个作者,但年末拿出片子的只有一个。两相比较,“阅读素材”研讨是不是更有用于“作品核”?
  • “阅读素材”工作坊带给我们这个创作群的益处,我相信更多价值还潜藏在深处待我们逐步摸寻,可以确定的是,创作的发现,对“材料”(素材)研究分析应该大于“观念”(作品核)。
  • 创作的“意外发现”(所谓“突破”“开拓”),持续23次“阅读素材”工作坊作用巨大。现在预估的八部片子出来,我感觉会是八部“各显风采”之作,各有特色,且个性十足。太姥姥的“一个人世界塑造”,邵大姐的邵氏影像+邵氏表现主义,洛洛与父亲相伴,现实与历史的“恐惧延续及抗击”,胡涛的“坟墓”与“未来之路”对应,高昂的“焦邢庄之论”(实则透露出“影像小说”味道),俞爽的“黄婆滩老妪们”(显露出“黄婆滩影像诗歌”意味),梦奇的“47公里2020广阔与诡异并存”,还有我的“一意孤行独白到底”。有这样的创作收获,真的我们可以大醉一场。
  • 最后再嘉奖下我们今年头次“阅读素材”工作坊的安排组织工作,一开始上路就规则条理,所谓组织落实的方法论:提前预报“素材案例”,每次工作坊前排列顺序;每次工作坊每人10分钟(素材分享及直接反馈),最后再有1小时汇总讨论;小博值班,准时开门会议室,值守工作坊进行,并每次完成录屏截图等细碎活计;再有参与者共同完成的工作坊发言讨论记录(各人负责自己前面一人发言记录,集中讨论每次有专人认领);如此下来,每次三小时工作坊,满满当当,内容饱满,并有文档记录在案,虽疲惫但充实。

最后一句,我现在是迫不及待等待着今年的新一轮“阅读素材”工作坊开门(预计三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