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于2003年创办于中国南京,作为一个跨年度的非营利性民间独立影像活动,一直关注中国独立影像的发展进程,致力于独立影响的征集、梳理、展示、研究,以促进独立影像过作者、观众及相关研究机构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
中国独立影像的组织团队,由一批具有独立学术背景的中国电影批评家、学者、策展人、制片人构成,依托高等艺术院校为发展基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结构。自2007年开始,CIFF按照真正的独立电影节模式实施评选制度,并确立了“自由精神、开放性、新样态、前瞻性” 四个维度的评选标准,以期用更开放的姿态呈现中国独立影像的多元性。
经过10年的发展,CIFF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新锐电影,发现中国新锐电影人的最重要的平台,也是国际电影界了解中国电影生态,发掘真正值得重视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的最佳窗口。虽然由于资金和政治环境的局限,CIFF的发展规模受到许多制约,但这不影响它被众多知名导演和其他国际电影节伙伴誉为“中国唯一真正的电影节 ”。
CIFF提倡自由创作,探索电影作为艺术新的可能性,同时提倡电影人以电影为媒介,承担社会责任。在被电影审查严格限制,又受不断扩大的市场左右的中国电影界,CIFF所选择的电影和电影人彰显着真正的电影精神,这里是新锐导演充分展示才华的最佳舞台,从王全安(《惊蛰》、《图雅的婚事》)到刁亦男(《制服》、《白日焰火》),从王兵(《铁西区》、《三 姊妹》)到杜海滨(《1428》),从应亮(《被鸭子的男孩》、《我还有话要说》)到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甚至是已经在中国取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导演宁浩和乌尔善,都是从CIFF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渐渐为大众所知。
CIFF设有故事片竞赛单元,纪录片竞赛单元,短片单元以及其他特别展映单元,也是中国实验电影与动画电影重要的展示窗口,除了电影的放映和竞赛,CIFF还设有学术论坛,对中国电影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CIFF致力于为与电影相关的国内外各界人士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和合作。

CIFF1, 2003年9月在南京的红色经典艺术馆开幕,创始人是葛亚平、 曹恺、张亚璇,共有18部最高质量的独立电影作品入选。CIFF与同年创办于昆明、北京的另外两个独立电影活动,被并称为“中国三大独立电影节 ”。

CIFF 2 ,2004年12月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为期5天,在两个放映空间放映了30部作品,第一次举办了小型研讨会, 开始全面介入CIFF,并成为其学术领袖。CIFF渡过了第一次面临夭折的危机。

CIFF 3 2006年4月在南京新落成的南视觉美术馆开幕,在三个放映空间放映了33部作品,出版了第一本图录,开始邀请更多的导演赴会交流,确立了一个民间资本支持的独立电影节的基本规模。

CIFF 4 ,2007年5月在南京的南视觉美术馆开幕,是CIFF正是按照独立电影节模式举办的一届,全面邀请作品导演赴会,并引入了评奖机制,邀请电影、艺术、文学等各界权威人士担任终审评委,建构了一整套具有独立精神的自身价值观体系。

CIFF 5 ,2008年9月在南京的东南大学开幕,为期7天,在4个放映空间举行了75场放映活动。创办了每日场刊,是CIFF各个方面走向成熟的一届。 CIFF的评选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风向标。

CIFF 6 ,2009年10月在南京视觉艺术学院开幕,为期6天,在5个放映空间举行了58场放映活动。娄烨作品《春风沉醉的夜晚》的中国首映成为该届的开幕影片,并获得CIFF最高奖。这是CIFF积极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一届。

CIFF 7 ,2010年10月在南京大学开幕,为期5天,在4个放映空间举行了52场放映活动,并同时举办了两个摄影与录像艺术展览,创立了国际青年电影论坛,是CIFF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CIFF 8 ,2011年10月在南京大学开幕,为期6天,在6个放映空间同时展开,是CIFF十年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期举办了记录论坛,并因此引发了“萨满动物”南京宣言,是中国独立电影始终的重要里程碑。

CIFF 9 ,原计划于2012年11月在南京举办,将在三座电影院的7个标准放映厅进行,并同时举办超规模的EXIN亚洲实验影像论坛。但在开幕前48小时因故终止了所有活动,CIFF遭受了全面重创。12月,在北京“猜火车 ”电影酒吧举办了小规模的颁奖仪式。

CIFF10, 2013年10月至12月分别在厦门、大连、南京三地举办,CIFF第一次在南京以外的城市成功举办主体活动。最终在南京完成了评选、颁奖和闭幕式。这是CIFF重新复活的一届,新一代的策展团队开始全面接手CIFF工作。